2011-03-09 03:18:45
今年“兩會”的召開讓民間投資產生無限遐想。今年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民間投資的“玻璃門”有機會打碎嗎?
據了解,民間資本的出路問題已經再次進入有關主管部門的視野。3月8日,發改委投資所研究員、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電話采訪,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答。
他對記者說,“十二五”期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在有計劃地擴大民間投資的領域,并引導民間資本介入更廣泛的產業領域。“總體而言,民間投資的機會在逐年增加。”張漢亞說。
NBD:去年國務院出臺民間投資“新36條”,但很多民間資本未能進入實體經濟,反而進入股市、房市和菜市進行炒作。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張漢亞:關鍵還是政策體制問題。“新36條”只是框架性條款,需要進一步細化的配套政策。現在的問題在于,配套性政策仍在商議,這就導致民間資本仍然在尋找投資方向。所以,關鍵是政府要把“新36條”進行細化,并進一步落到實處,從而引導民間資本從游資中脫離出來,進入實體經濟。
NBD:關于民間投資的問題,“十二五”期間會不會有進一步的鼓勵性政策出臺?
張漢亞:這是肯定的,也是一種趨勢。事實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有所回應。報告再次要求,抓緊落實民間投資“新36條”,制定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和支持政策。
具體說,政策支持的重點在于放寬市場準入,破除各種壁壘。也就是說,如何打碎“玻璃門”,這些都會在接下來的配套政策中予以體現。
NBD:據您判斷,“新36條”將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哪些行業進行投資?
張漢亞:隨著國家政策放開,民間資本的投資范圍在逐漸擴大,投資機會也在逐年增加。比如一些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都將允許民營企業進行投資。此外,國家也將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新一輪國企改革正在醞釀,很多國企將剝離輔業,這將給民間資本提供很多機會。
NBD:理論上民間投資的機會很多,但實際上投資渠道卻好像很少,這是為什么?
張漢亞:估計這一局面將在“十二五”期間得到較大程度的改變。其中,國家政策將越來越細化,可操作性也越來越強。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關于促進民間投資的各類配套政策也將陸續出臺。另外,民間資本與“玻璃門”之間也需要一個磨合過程,目前大家都很提防“玻璃門”,甚至有畏懼心理。其次是行政性壟斷給民間資本帶來的擠出效應。目前,我國的壟斷行業比較多,而且壟斷性行業的改革滯后,使得民間資本一再遭遇“玻璃門”。種種政策性的限制,導致民間資本投資渠道狹窄,大量閑散資金不得不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從而進入其他市場進行投機炒作。
NBD:目前國家大力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您覺得民營企業是否有實力介入?
張漢亞: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特殊性的產業,不僅需要資本,更需要技術創新。從這方面來說,民間投資只是作為財務性投資進行介入,很難帶來實質性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各類機構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比如科研院所提供技術創新,民間資本提供資金來源,這樣會比較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每經訂報電話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