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5 02:14:35
由于前期存欄及疫情影響,導致近期各地生豬收購價格持續上漲,部分地區生豬收購價格同比上漲甚至超過60%。與此同時,生豬價格上漲也引領雞苗、鴨苗等禽類價格飆升。
由于畜禽板塊上市公司業績受產品價格上漲影響較大,因此產品價格上漲往往成為股價上漲的催化劑。某券商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農業板塊中,只有畜禽板塊還未被市場有效發掘,產品價格及公司業績大幅提升的雙重提振,或預示著畜禽板塊未來具有較好的投資機會。
生豬價格突破15元/公斤3月4日當周,全國生豬平均價格為15.1元/公斤,環比上漲0.40%。據種豬信息網統計的22個省市,除河南、安徽、福建、廣東、江蘇、湖南的生豬均價有所回落外,其余省份的生豬均價均環比上漲。
記者注意到,此輪生豬價格上漲從2010年6月開始,當時統計全國22個省市生豬平均價格尚在10元/公斤。隨后價格就一路上漲,去年11月生豬價格已上升至13元/公斤,12月更是突破14元/公斤。不過隨著進入消費淡季,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生豬價格回落至14元/公斤以下。但春節后,生豬價格再次上漲,并一舉突破15元/公斤大關。
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認為,生豬價格超預期上漲主要有兩方面因素:第一,2010年以來生豬供應不足,豬肉消費則持續穩定增長。2010年度生豬存欄量同比下降2.5%;從需求看,我國豬肉產品今年平均增速則達2%~3%;第二,2009年以來糧食價格、人工成本等持續上漲,導致養殖業成本剛性提升,未來將陸續傳導至下游。因此該券商認為,此輪豬價上漲是趨勢性行情,高豬價將會延續2011年全年。一旦豬價進一步上漲,那么全年均價的漲幅將超過20%。
某券商分析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豬價上漲使利潤沿著生豬養殖產業鏈向上游流動,生豬養殖成為階段性受益明顯的環節。
“就目前的時間點看,可以關注生豬養殖的投資機會。”該分析師認為。目前生豬養殖上市公司主要包括雛鷹農牧、正邦科技、大康牧業、新五豐、羅牛山等。不過就業績彈性看,雛鷹農牧對豬價的彈性較高,靜態測算銷售均價上漲1元/公斤,將增厚公司2011年每股收益約0.53元。
禽類價格飆升 提升業績由于禽類價格一般跟隨著生豬價格運行,因此生豬價格上漲也為禽類價格上漲作了鋪墊。從產業鏈條價格傳導機制看,豬價上漲——雞價上漲——肉雞補欄需求提升,商品代雞苗價格上漲——父母代需求提升——父母代雞苗價格上漲。
從短期看,在經歷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的低谷后,肉雞及雞苗行業從2010年底開始進入景氣上升周期,目前主要批發市場的肉雞價格已達到13.79元/公斤,同比上漲13.6%。部分地區在豬價持續走高和山東雞病死亡率高企導致供給下降的雙重作用下,肉雞價格一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首先從商品代雞苗情況來看,3月7日山東16個地區肉雞苗價格全部維持漲勢,其中德州地區最高報價達到3.75元/羽,最低地區報價3.45元/羽,市場均價已達到3.59元/羽。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11月份左右,國內商品代雞苗價格也出現一波階段性上漲,當時商品代雞苗最高上漲至3元/羽出頭。不過在去年第四季度達到相對高點后就一路走低,曾回落至2元/羽左右。
與商品代雞苗不同的是,其上游的父母代雞苗價格自去年11月至今持續上漲。以國內最大父母代雞苗生產商益生股份為例,去年11月份父母代種雛雞每套價格大致在15元左右,今年1月報價已在16元/套~18元/套,2月份報價在18元/套~20元/套,3月份有客戶報價已提升至24元/套。
與雞苗價格類似的是,近期鴨苗價格由2月27日的5元/羽大幅上漲至3月11日的6.3元/羽,企業養殖成本則在3元以下,毛利率超過50%。
“對畜禽板塊的炒作主要是炒業績彈性,因此相對生豬產業鏈的上市公司而言,禽類板塊的業績彈性才是最大的。”某券商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禽類上市公司主要包括益生股份、民和股份、華英農業、圣農發展。其中,益生股份主要賣父母代雛雞;民和股份主要是養殖父母代雛雞、賣商品代雞苗;華英農業主要是產品為鴨苗及凍鴨產品;圣農發展主營肉雞飼養、肉雞屠宰加工和雞肉銷售。
上述分析師認為,在整個禽類價格上漲的背景下,2011年一季度上述公司業績均有大幅增長的可能。“相比其他禽類公司,由于有‘量’的保證,圣農發展是禽類上市公司中業績增長有保證且最為穩健的投資品種。”
另一方面,華英農業董秘辦人士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鴨苗占據公司業績的30%~40%,由于季節性因素,鴨苗銷量在今年3月份將較快增長;而凍鴨產品是公司利潤的穩定劑,雖然今年以來價格漲幅不大,但一直處于穩定增長態勢。無論是凍鴨還是鴨苗,價格上漲對公司業績貢獻都是毋庸置疑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