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6 01:30:47
深陷危機的日本福島核電站,其4號機組未能幸免,在昨日(3月15日)爆炸。隨后,日本首相菅直人就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引發的核電危機發表告國民書,要求國民保持冷靜,同時表示,受損核電站還有進一步放射性物質泄漏的可能。
日本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泄漏是否會影響中國?中國環保部昨日上午10時的監測報告和下午4時的監測結果均顯示,我國輻射環境水平未受影響。
這是環保部第三次就核電站爆炸放射性物質釋放情況予以說明,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12個省市均加強了輻射環境監控力度。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馮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即便未來兩三天內風向轉向中國,其帶來的輻射物質對中國本土影響也有限。
后續風險仍在發酵14日,我國環保部向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NISA)確認,北京時間14日12時25分,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喪失水冷卻功能,安全殼內部壓力持續升高,堆芯水位開始下降,直至堆芯完全裸露,此后通過努力向堆芯注入海水,堆芯水位有所恢復。
但當晚11時左右,堆芯再次完全裸露,昨日凌晨6時左右,現場發生了爆炸,爆炸情況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指出,專家經初步分析認為,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和3號機組反應堆狀況趨于穩定,但2號機組極有可能發生了比1號和3號機組更嚴重的情況,估計反應堆堆芯現已部分熔化,反應堆廠房、安全殼完整性可能已遭破壞,增加了大規模放射性物質釋放至環境的風險。
根據日本共同社的報道,日本當地時間15日下午1時發表的核輻射監測報告顯示,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的核物質已飄至東京,東京地區的放射線量已超過往常20倍,且處于繼續上升趨勢。日本埼玉縣政府也發表報告說,該縣的核輻射量比平時增加了20倍。
對此,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馮毅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現在測出來的只比原來高了20倍,這還是微毫系數級的,實際上距離人體傷害的程度還遠,所以沒必要恐慌。”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曲靜原向記者表示,核電站爆炸后,日本將所有辦法都用上了,但效果不明顯。
暫不威脅中國沿海環保部稱,截至昨日上午10時,我國輻射環境監測未發現任何異常,我國所有運行核電機組均處于安全狀態。“環保部將繼續密切關注和跟蹤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進展,進一步加強輻射環境監測,及時向有關方面通報信息。”
昨日下午,環保部及國家核安全局發布全國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級市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監測值,監測結果表明,我國輻射環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電事故的影響。
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室主任、氣象專家周慶亮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現在正在實時監控,無論是污染物濃度還是風向,都對我國還形不成影響。
“即便吹到中國,劑量上會減少,因為經過很長距離,加上大氣的稀釋,很難說這種輻射物質會影響到多少。除非以后出現大規模的長期的輻射物質釋放。”馮毅說。
昨日,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組織專題會商。該中心高級工程師周斌說,放射性污染物在中低層大氣主要朝東北方向擴散,在高層大氣未來60小時內主要向東南方向擴散,60小時后轉向北方擴散。受其影響,從15日至17日,日本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影響區域為日本中部、北部及其以東的北太平洋區域,對我國沒有影響。
不影響我國核電發展日本核泄漏并非由于地震而是因為海嘯引起,而我國核電站也多分布在沿海一帶,會否也存在這個問題?
國家核電專家委員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湯紫德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根據海洋研究部門公布的結論,海嘯對我國大陸的影響較輕。我國沿海地帶從海邊到海底為慢坡,即斜度很小的坡,相對比較平滑,不像日本那樣有著很深的海溝,有直上直下的陡坡,一旦海嘯發生,將會直沖岸邊。因此,我國從地理環境來看,缺乏產生巨大海嘯的條件。
另外,即使形成巨大海嘯,由于在我國東海有著許多島嶼,海嘯經過這些島嶼后會緩解下來。目前日本海嘯浪高10米,在我國臺灣地區僅為50厘米,而到了大陸地區的沿海一帶,就只有30厘米高了。
日本福島出現核安全事故的核電站采用的是第二代核電技術,我國采用了哪種技術?會不會面臨這種難題?
湯紫德表示,日本福島1號機組是1971年投產的,采用的是第二代核電技術,需要啟動備用電源系統進行冷卻,而目前核電技術已經從第二代跨入第三代。我國正在沿海建設并將向內陸推廣的第三代AP1000核電技術,不存在日本福島核泄漏電站所存在的問題,一旦遭遇緊急情況,不需要交流電源和應急發電機,僅利用地球引力、物質重力等自然現象就可驅動核電廠的安全系統,巧妙地冷卻反應堆堆芯,帶走堆芯余熱,并對安全殼外部實施噴淋,從而恢復核電站的安全狀態。
湯紫德還表示,福島核泄漏事件不會響我國核電的發展。經濟能否持續發展在于能源能否持續供應,盡管我國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油氣資源,但總有一天煤會挖完,油氣也將會采完,而核電利用核聚變可以帶來穩定的能源供應。隨著科技的進步,還將大量使用核電。這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同樣如此。不過,通過這一事件,今后在發展核電時,應該進一步加強核電安全防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