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8 02:04:00
每一次大災難之后,都會出現類似的現象。譬如“5·12”大地震后,關于其他地區可能發生地震的傳言就曾此起彼伏。此次日本大地震,由于引發了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影響可能波及周邊,而公眾對這方面的知識又知之甚少,因而對它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大地震本身。
出現這樣的緊張情緒,應該說是正常的。大災難發生不久的一段時間內,往往是普通民眾精神最為脆弱、相關信息最為混亂的時期,這個時候民眾缺乏很好的辨識力。不正常的是過度緊張,甚至一有風吹草動便如驚弓之鳥,失去了理性的思維能力和最起碼的判斷力。
碘鹽搶購潮基于兩個傳言:一是日本核輻射會污染海水,導致以后生產的鹽無法食用;二是吃含碘的食用鹽可防核輻射。對此,寧波市環境監測中心輻射監測室主任徐政強解釋說,防核輻射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服用一片碘片,因為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根據衛生部的規定,每公斤食用鹽中碘含量僅為20~30毫克,“吃碘鹽防核輻射很荒謬”,“海水中本身就含有放射性物質,日本核電站泄漏的核輻射想把這么大的太平洋水搞臟根本不可能。”相比以往相關部門和專家單方面否認式的辟謠,這種拿數據和科學常識說話的方式,顯然更有說服力。
如何應對謠言,消除民眾的恐慌情緒,我們通常會說兩句話,一是“謠言止于智者”。這個“智”,從政府角度來說,就是通過知識普及,讓民眾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句是“謠言止于公開”,即保障公共安全信息的及時和透明。此次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泄漏事故中,政府部門在這兩方面的表現無疑都稱得上可圈可點。這固然是政府應對公共危機能力的體現,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進一步反思:為什么政府已經表現得足夠好,還是未能徹底消除公眾的恐慌情緒呢?為什么有些公眾寧愿相信謠言而跟風搶購,也不愿意相信權威的解釋呢?
具體分析此次碘鹽搶購潮,首先可以肯定,有游資在暗中操縱,哄抬物價。據說,在部分地區,一包碘鹽的價格已經翻了10倍。這當然也可以視為市場因素。此外,碘鹽搶購潮仍然與當地政府的表現有一定關系。政府應付安全危機的能力確實是在不斷提升中,但我們也要看到,民眾對政府的要求和對政府公信力的期待也有更高的標準。以往,政府部門只要能給出一個權威的說法,民眾便可以相安無事;但現在,僅僅有知識普及和信息公開這種事后式的處理機制,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公眾的知情訴求。“碘鹽防核輻射”缺乏科學依據,人們并不是看不到,之所以還會盲目跟風去搶購,某種程度上是出于這樣一種困惑:假如核輻射真的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假如碘鹽真的能防核輻射,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被告知嗎?
“謠鹽”能惑眾說明無論是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還是政府公信力,都還有提升的空間和必要性。就前者而言,政府應有更多的事先預警而不僅僅是事后補救,至少在民眾心理的掌握上,要比游資和商家跑得快;就后者而言,政府應該認識到,公信力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不能僅僅依靠某一次事件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次“謠鹽”惑眾可能是給政府公信力打了一個不算理想的分數,提醒我們在這方面仍需要不斷努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