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0 10:01:43
LME鉛價格近日來連續反彈,昨日(3月18日)盤中更是創下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價,達2739.7美元/噸。業內人士表示,這除了日本地震因素刺激外,或許也是為了迎接國內鉛期貨的掛牌上市。
上期所3月17日發布公告稱,鉛期貨合約已獲證監會批準,將于下周四(3月24日)起開始交易,保證金收取比例暫定為合約價值的11%。業內人士表示,隨著鉛期貨成熟運行一段時間之后,國內外鉛價價差較大的現象有望得到扭轉。
LME鉛價創金融危機以來新高受日本核泄漏影響,作為防輻射材料的鉛板成為市場看好的題材,在本周A股市場鉛鋅個股異動后,LME鉛價同樣受到資金青睞,本周以來價格強勢上揚,并在18日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
在3月11日日本地震后,各種負面消息開始在市場迅速蔓延,商品需求似乎將因日本地震而減弱,因此多數國際商品價格選擇在本周一集體跳水,但同期的LME鉛價卻獨樹一幟,大漲3.76%。本周二,受日本地震及其引發的核泄漏影響,日經225指數暴跌超過10%,致使北京時間當夜及第二天凌晨國際商品大幅跳水。美盤原油跌穿100美元/桶,倫敦銅價跌至9100美元/噸附近,美盤大豆、玉米等農產品還一度跌停,但當時LME鉛價僅回跌0.5%。
在上交所3月17日發布國內鉛期貨將于3月24日掛牌后,LME鉛價18日再次領漲倫敦金屬期貨,并在盤中創下2739.7美元/噸的新高。
業內分析師猜測,國際鉛價連續大漲,除了地震因素外,還和市場對國內鉛期貨上市后對國際期貨價格的刺激作用有一定關系,因為國內一般有“逢新必炒”的習慣。
上交所在公告中表示,鉛期貨保證金收取比例暫定為合約價值的11%,合約交易手續費暫定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一,交割手續費為人民幣2元/噸。此次掛盤合約月份為2011年9月份至2012年3月份,新合約的掛盤基準價由交易所在合約掛盤上市前一工作日公布。鉛期貨合約的漲跌停板幅度暫定為6%,掛盤當日漲跌停板幅度為暫定漲跌停板幅度的2倍。
有利于開展套期保值記者注意到,新合約方便市場套利,相比現有的銅、鋁、鋅等5噸/手的合約,鉛期貨合約交易單位擴大到25噸/手。
南華期貨分析師曹揚慧表示,25噸/手的交易單位與倫敦市場相同,方便投資者在兩市之間進行套利或套保操作,也有利于迅速提升國內鉛期貨在國際市場的地位,為爭奪鉛的定價權打下基礎。
鉛期貨的上市,除了提供新的品種以供交易外,還可為投資者提供新的融資渠道。隨著期貨市場的推出,投資者可以通過持有的現貨制作倉單進行融資。因為期貨市場的存在,給注冊交割品牌的貨物提供了一個價值評估平臺,銀行就可根據這些貨物在期貨市場的價值情況進行評估。即使是非注冊品牌,由于和注冊品牌之間存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升貼水,銀行同樣可以對其價值進行評估,進而進行融資。
金元證券分析師孫凡指出,企業還可利用鉛期貨避免匯率風險和經紀風險。許多鉛生產企業在LME進行套期保值,往往受到匯率問題的困擾,因為目前人民幣總體處于升值趨勢,影響到境內和境外鉛價格的比值,二者間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套期保值的效果。而在上海期交所進行套保,由于處于同一貨幣體系下,就可避免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株冶集團總經理曾炳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目前國內鉛企對鉛期貨上市普遍持積極支持和歡迎的態度。在國內鉛期貨尚未推出時,持有境外期貨交易許可證的國有企業可以在境外從事套期保值,但運用情況并不太理想。境外鉛價和境內鉛價之間聯動性較差,保值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
中長期利好生產企業記者發現,由于長期以來缺乏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國內的精煉鉛價格一直低于國際市場。以2008年12月30日價格為基數,2011年2月17日LME鉛鋅現貨結算價分別上漲173.76%和125.78%,上海金屬網0#鋅平均價上漲92.93%,但上海金屬網1#鉛平均價僅上漲70.79%,漲幅明顯偏低。
另外據世界金屬統計局公布數據稱,2010年全球銅市場供應短缺1.4萬噸。鉛、錫、鎳也出現短缺,其中倫鉛供應短缺1.8萬噸,這或許是近期LME鉛價大漲的主因,但也相應會刺激國內鉛期貨上市后遭到市場炒作。
孫凡進一步指出,從銅、鋅、鋼材期貨上市后的表現來看,往往需要3~6個月的時間,期、現貨之間才會出現同步,也就是說,上期所鉛期貨不會立即改變國內鉛鋅價格比值偏低的現象。但隨著鉛期貨成熟運行一段時間之后,鉛價偏低的現象有望扭轉。考慮到鉛期貨上市之后生產企業多了一個套期保值的工具,可以降低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所以鉛期貨上市對于相關企業將是一個中長期利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A股上市公司中,生產鉛產品的企業包括豫光金鉛、株冶集團、中金嶺南、馳宏鋅鍺、西部礦業等,其中,豫光金鉛、株冶集團、鋅業股份是純冶煉企業,沒有自產鉛精礦。
孫凡表示,對于擁有自產鉛精礦的企業來說,其對價格變動的彈性大于純冶煉企業,因此投資者可關注中金嶺南和西部礦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