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1-03-23 10:02:54
新“國八條”出臺接近兩月之際,經中國證券報記者多方了解獲悉,國務院近期派出八個調查組,分赴全國各地對先前出臺的樓市調控效果進行摸底。
房價下跌預期漸強
新“國八條”出臺接近兩月之際,經中國證券報記者多方了解獲悉,國務院近期派出八個調查組,分赴全國各地對先前出臺的樓市調控效果進行摸底。
無獨有偶,相關部委的調控措施也在緊鑼密鼓進行。國土資源部日前派出專門調研組,對各地用地情況、地價水平進行調研監測,堅決防范新“地王”的產生。國家發改委22日發布的最新通知要求,從5月1日起商品房銷售實行一套一標價。商品房經營者要一次性公開全部銷售房源,并嚴格按照申報價格明碼標價銷售。
在此背景下,不少城市樓盤開始出現較為明顯的降價,房價下跌的“拐點”預期逐步強烈。知情人士稱,目前來看,今年繼續擴大房產稅試點的可能性并不大。
摸底政策落實情況
消息人士證實,國務院已決定派出八個調查組,分赴各地對樓市調控效果進行摸底。“調查結果匯總得出后,國家相關部門將予以公開發布。重點可能仍然在于強調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嚴肅性,切實穩定房地產市場價格。”知情人士透露。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國土資源部了解到,國土部并未參與上述樓市摸底調查活動。但在今年“兩會”期間,國土部已派出專門的調查小組,赴多省對房地產用地情況以及價格進行摸底,敦促各地嚴防出現“高價地”。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目前多個城市正在擬定房價控制目標和標準,住建部將敦促各地于一季度公布該目標。
目前,除已出臺房價漲幅控制目標的銀川、太原、貴陽、鄭州等城市外,廣州、杭州、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已表態將于本月底之前公布房價漲幅目標。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新“國八條”的調控措施尚未完全落實,當前樓市調控將以鞏固調控成果為主。隨著各大中城市基本已經出臺相關“限購”政策,未來一段時間則將迎來房價控制目標的“密集出臺期”。
“明碼標價”公開透明
根據國家發改委22日發布的《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規定》,從5月1日起商品房銷售實行一套一標價,并明確公示代收代辦收費和物業服務收費。商品房經營者要一次性公開全部銷售房源,并嚴格按照申報價格明碼標價銷售。
鏈家地產市場部首席分析師張月認為,“明碼標價”將迫使開發商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價格,有效促進開發商加快開盤,在提高供應量的同時穩定市場價格。
“此前不少開發商分單元甚至樓層進行銷售,經常隨著銷售形勢坐地漲價。與此同時,很多項目的銷售價格并不透明,一些相關利益群體往往可以拿到較為優惠的價格。發改委出臺的這個規定,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類似現象。”分析人士指出。
一房地產企業人士則認為,國家發改委目前要求開發商對漲價重新申報備案,但其政策效應是短期的,這一條并未寫到《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規定》中去。此外,不能排除一些地產公司采取虛高定價、暗自打折的形勢進行銷售,客戶對此并不容易察覺。
“北京等不少城市目前已經采取一套一標價的方式,否則在交易管理系統無法備案,未來的樓市走勢還是要看供求關系。”中鐵地產市場開發部部長樓英瑞認為。
房價“拐點”預期增強
對于未來的調控動向,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認為,房地產調控政策在今年仍將持續。強化地方政府責任、繼續控制投資性需求、保證普通住房供應等政策要點,在新“國八條”中都得到更加明確的強調。貨幣政策方面,今年貨幣政策仍然會趨緊,每一次加息都對房地產市場影響有限,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累計加息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盧映川認為,目前北京市的限購政策不會對經濟產業發展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執行時間要視調控效果而定。
秦虹同時認為,房產稅試點不會永遠試下去,在對試點情況總結經驗后,房產稅可能將從新增購房逐步涉及到存量購房,稅率適當調整也是必然趨勢。新“國八條”和房產稅這兩項政策形成組合后,將對市場預期產生一定影響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在上海和重慶分別推出房產稅試點后,目前相關城市以及部門正在對實施效果進行觀察監測,而這需要一個過程。知情人士稱,目前來看,今年繼續擴大房產稅試點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相關調控政策絲毫未見放松的背景下,不少城市房價松動的跡象正在出現。戴德梁行發布的報告顯示,2月份全國樓市受房地產試點、限購范圍擴大以及信貸收緊等政策疊加效應影響,火速進入冰凍期。其中,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成交分別環比下跌64.6%和18%,先前持續高企的一二線城市房價可能迎來“拐點”。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部部長楊紅旭認為,最遲在5月份之前,我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綜合指數就將出現下跌,即房價出現“拐點”。
“目前真正對樓市影響最大的還是限購。但這不意味著未來樓市將會一直悲觀下去,預計中國房地產行業至少還有10-15年的朝陽期。”某大型房地產企業人士認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