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部分估值信息缺失 鑒定機構自稱文交所戰略合作方

2011-03-25 02:20:31

每經記者  尚希  發自北京

 

    當股市、樓市紛紛漸入低迷之時,藝術品市場卻風生水起。

    在天津市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天津文交所)的網站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所有上市的藝術品都標注了價格,但這些藝術品是如何定價的?是否物有所值?昨日(3月24日),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玉器珠寶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敬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實大家現在都在炒概念,藝術品交易市場就像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誰都希望在鼓聲停下之前把花傳出去。作品本身的價值已經失去意義,即使是很沒有價值的商品也會被炒出高價。”

重要估值信息或被有意模糊

 

    在天津文交所的網站上可以看到,針對單有藝術品類的玉器珠寶類商品網站,除了簡單的圖片展示外,還提供了由國土資源部天津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出具的寶石鑒定證書以及鑒定結論。這些看似有模有樣的證明,在專家看來,卻存在很多漏洞。

    “一般來說,一件藝術品最關鍵的估值因素就是其質地、產地和作者,但這里都沒有提供。”一位不愿具名的玉器行業評估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其中展出的一件重為4.7kg的和田玉擺件碧玉牛為例,如果和田玉的產地不同,價格也會差很多。

    上述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國家對于和田玉的標準有所修改,和田玉的概念已被放大。“以前我們常說的和田玉專指產自我國新疆和田地區,但現在和田玉已經成為一種玉種,包括來自俄羅斯、加拿大的碧玉都可稱為和田玉,但價格只及前者的1/5。”

    該專家表示,如果該件展品真是出自新疆和田,在保證整體完好、沒有裂紋且質地干凈的情況下,32萬元的價格還算比較合適。“但如果是其他地方的和田玉,就不值這個價了。”

    但這個產地信息卻難以在天津文交所的產品鑒定結論中看到。另外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出自誰手,在某些雕塑類產品的鑒定結論中,也是一個謎。“作者是誰,決定了這件藝術品價值多少,名家與非名家在價格方面會相差很多。”

    上述專家告訴記者,在天津文交所玉器珠寶類展品的鑒定結論中,難以看到關于藝術品價值的產地、質地及作者等重要信息,網站所出示的鑒定結論多是一些物理數據,“不用檢測都可以照著填”。

    該專家告訴記者,作為一個藝術品交易所,背后肯定有一批專業人員或專家團隊協助鑒定,那幾個重要信息如果不清晰,就是在利用人們對藝術品投資的盲點,使投資者更難作出正確判斷。

市場選擇與鑒定機構無關?

 

    在天津文交所交易的藝術品分為兩種,一種是單品種,被專家指缺乏重要信息,另一種是股票化的藝術品,不涉及缺信息的問題。

    據了解,天津文交所此前對外表示,藝術交易品的發行價是經過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和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天津分會兩家比較權威的機構鑒定后確定的。

    為了了解藝術品分拆上市之前的操作細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天津分會,該分會媒體接待人士表示,在目前上市的繪畫雕塑類藝術品中,《浩浩不息》、《噴薄風雷》、《河漢無極》、《龍吟老藤》、《燕塞秋》、《黃河咆嘯》等7副作品都是由該鑒定委員會鑒定的。

    “我們同天津文交所是戰略合作關系,只針對其委托授權的作品進行前期的鑒定工作。”上述人士表示,鑒定內容主要包括是真跡還是贗品、市場價值預估等,鑒定完畢之后,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天津分會從中可獲得一筆傭金手續費。

    記者注意到,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天津分會在白庚延  《黃河咆嘯》的鑒定書中指出,該作品的現階段市場價值為800萬元~1100萬元,未來的市場價值在2000萬元~3500萬元之間,而至昨日收盤,該幅畫已經達到了9264萬元的市值。

    對此,該人士表示,這是市場的選擇,與鑒定機構無關。而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追問鑒定機構的成員構成以及鑒定的標準流程時,該人士拒絕透露,“我只能說,我們的鑒定機構成員都是圈內的知名老專家。至于標準,也無所謂標準,就是專家對市場行情的了解和判斷。”

藝術品投資需理智

 

    與拍賣市場不同的是,藝術品交易市場往往存在更多的人為因素。“就拿前段時間被炒到上億的白庚延的畫一樣,可以說在中國畫家圈里他不算一流,如果是在拍賣市場上,肯定不會出現這個價格。”

    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玉器珠寶工作委員會王敬之告訴記者,拍賣市場需要拿出實物,通過展示、鑒定最終獲得一個價格,而藝術品交易市場則是“瞎子摸象”,根本不知道真實的東西是怎樣,就盲目地出高價,看見有人買就跟著買,希望隨大流獲得利潤,并非是為了獲得這件藏品。

    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瘋狂已經印證了王敬之的觀點。早在今年3月中旬,白庚延的《黃河咆嘯》、《燕塞秋》兩幅作品其  “股份”總值就曾高達8952萬元和7420萬元。而在2010年嘉德秋拍上,大師級人物張大千創作于1947年的《太乙觀泉圖》,被公認為大千臨古創作高峰的畫作,最終拍得4032萬元;齊白石作品  《花果四條屏》,最終只以4760萬元易主。

    虛擬的交易市場已經讓許多并非大師級人物的作品擁有了可與大師匹敵的價位。“這都是因為大家都在玩‘虛’的。”王敬之表示。

    “可以說,現在藝術品的估值體系十分混亂,便于流通、便于炒作的價格會飆得很高,而有些真正具有歷史價值、文物價值的作品,由于缺乏經濟價值,不能很好地作為‘代商品’的藏品,反而價格不理想。”《收藏界》雜志社社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家收藏專業委員會主任高玉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大家在炒藝術品時,更看重其流通價值,主要包括材質方面是否為重金屬、是否具有稀缺價值,或是否出自大師之手、是否祖傳絕活以及工藝美術方面是否精湛等因素。但目前不排除很多沒有知名度、作品也很差的人,通過人為炒作,哄抬價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