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9 01:35:29
每經記者 李靜瑕 發自北京
“12.5%~23.6%/年(上不封頂)。”“百瑞寶盈113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建業地產信托基金2號)”這款產品的收益描述令人驚嘆。
根據普益財富數據,“百瑞寶盈113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建業地產信托基金2號)”正是上周(2011年3月19日—2011年3月25日)發行的信托產品中,單款募集規模最大的產品,該產品投資于房地產領域,期限為3年,募集規模為11億元。
今年以來,房地產信托有逐漸回暖的趨勢,并且在預期年化收益率方面,也有不斷提升的趨勢。根據相關報道稱,在部分房地產信托產品房地產企業的成本或達到20%的年利率。對此,在記者的采訪中,有房地產開發商表示,采用房地產信托渠道融資,企業存在成本壓力。
產品預期收益竟達23.6%
普益財富發布的信托周報數據顯示,上周共有17家信托公司發行了24款集合信托產品。公布募集規模的20款產品,平均募集規模為2.4億元,較前一周下降0.7億元。
上周,房地產信托產品發行活躍,共發行了9款房地產信托產品。同時,房地產信托產品占比也由之前一周的31.25%上升到了上周的37.5%,上升了6.25個百分點。
在上周披露預期年化收益率的產品中,房地產信托產品的收益率均在1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百瑞信托發行的“百瑞寶盈113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建業地產信托基金2號)”產品,其預期年華收益率可達到12.5%~23.6%/年(上不封頂)。
“23.6%/年,這個預期收益率確實算高的了。該產品很有可能是為了吸引投資者,(將收益率)標得高。”一位信托行業分析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是分析。
根據“百瑞寶盈113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建業地產信托基金2號)”產品說明書,12.5%~23.6%/年 (上不封頂)的年化收益率中,包括了基礎收益和浮動收益,其基礎收益為8.5%/年。該產品的期限為“3+1+1”,即信托計劃成立后前3年為持有期,第4年為回收期,第5年為延續期。
該產品主要以新設方式與建業集團共同設立項目公司,或以增資(含股權受讓)方式入股建業集團下屬項目公司,資金運用于項目公司開發經營,同股同權享有投資收益。同時該產品在投資過渡期(不超過6個月),可以以債權方式貸款給建業集團或下屬公司,在資金閑置期間,可用于短期拆借,購買貨幣市場基金,投資國債、企業債等領域。
上述分析師表示,該產品是一款結構性產品,有結構性設計,可以保證優先級投資者的風險相對較小。產品說明書也提及,建業集團承諾優先受益人基礎預期收益,并在特定條件下溢價收購信托所持項目公司資產。
房地產企業承壓
“如果通過信托來做一些新的房地產開發項目,融資成本來看還是比較劃算的,不過要是做企業日常經營的融資,這種方式就不劃算了。”一位房地產開發企業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該負責人稱,他所在的房地產企業一直都在做信托產品,可以明顯感覺到的是,信托產品投資人收益在不斷提高,企業成本也在提高。
“不過,其他融資道路也在不斷被封堵,銀行信貸管制嚴格,房地產行業也在面臨不斷的調控。因此信托一直都比較活躍,并且現在社會資金也比較充裕,很多投資者也比較愿意投資信托產品。”上述負責人表示。
一位信托公司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還是有很多房地產企業找上門,希望合作推出信托產品,但是信托也需要找優質項目,一些項目吸引力小或者不合規的房地產企業也只能夠被拒之門外。
“目前,我們也差不多有5億元規模的產品,也是很短的時間都被賣出去了,房地產信托產品市場還是比較火爆。”上述信托人士稱。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徐衛卿的報告,今年1月和2月,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下,房地產行業短短2個月時間里面已經發生了22起并購交易,并購金額為11.5億美元,已經將近去年全年并購總額的一半。徐衛卿預測,今年房地產市場并購將突破100起大關。
徐衛卿在報告中提及,房地產融資渠道多方被堵的情況下,私募股權房地產投資基金在2010年呈突進之勢。2010年私募房地產基金募資來看,新募基金10只,其中披露金額的8只,披露金額的基金募集總額為18.59億美元。
“還是信托的融資渠道,比較靈活一點。有的企業可能覺得他的項目未來可以有更高的收益,比較激進一點,會承受20%的利率成本,或者是一些資金比較緊張的企業會接受這個價格。不過我們對于成本的控制還是比較嚴格的。”上述房地產開發企業負責人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