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04-08 19:34:51
每個人在巨大的社會體系,或者在未知的未來面前,都是一個學步走路的孩子。我們需要這個社會認可的“成熟”,我們也在苦苦尋找“成熟”的道路,這條道路上,不知不覺,我們都老了,只是我相信,直至那一天,我們也還是個孩子,有恐懼,有害怕,還有茫然……
片斷一:
垂暮之年的老人在那里娓娓道來,歷史的塵埃被他輕輕拂去,一段段往事呈現在人們面前。作為后人的我們,可能都不再記得其中的人和事,也可能更多的人和事都沒能被歷史所記載,我們也只有聽親歷那段歷史的老人來講述。西南聯大、1937年,好久遠的以前,又是好近的現在。
何兆武的《上學記》里有一段話:“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最值得懷念的就是在西南聯大做學生的那7年了,那是我一生中最愜意的一段好時光”。何兆武,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86年至今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今年90歲。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說,“他一直住在清華西南14樓,我和他同住一棟樓,經常會去他家看望、拜訪、請教,聆聽他的教誨讓我受益匪淺,這也是我這些年在清華的一個樂趣”。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發布會,老、中、青三代同堂。關乎聯大精神,關乎商學院,還關乎企業家精神。由此,重走聯大路,不是一場艱辛的戶外運動,而是一種精神尋蹤。
1937年,日寇侵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遷,組建了西南聯合大學。聯大薈萃三校著名專家學者,包括陳寅恪、錢鐘書、王力、朱自清、沈從文、金岳霖、聞一多、馮友蘭等,為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西南聯大,8年的歷史,8千多學生,2千多名畢業生。經歷了種種,何兆武說“西南聯大那幾年,雖然很多學術受到了干擾,可是并沒有停頓,還是維持一個很高的水平。我還記得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我們這一輩人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了,我今年90歲,已經做不了任何事情了,希望下一代年輕的同學們傳承西南聯大的精神,中國過去有一句古話叫做火盡薪傳,老一輩已經不存在了,年輕的同學們繼續發揚光大,使我們不辜負幾千年的文明”。
蓋著時任清華、北大、南開三大學府校長的聯大畢業證丟了,但那親歷其間的往事如星星般,經由歷史老人的傳述,散落在每個人的心間。聽歷史老人講一講那過去的故事,重溫有歷史意義的活動,浮躁社會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們需要沐浴歷史的光芒,需要精神的洗禮,需要沉淀下來。實際上,不僅僅只是商學院需要這樣的精神洗禮。縱觀以往,經常會有清華、北大、南開的在校大學生或者其他社會人士,重走聯大路,探索聯大精神。
那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剛毅堅強、自強不息……等,它們不只是企業家和社會精英的精神需要。
片斷二:
這是兩個有關40歲的故事。
1968年出生,今年43歲的葛紅兵說,走進40歲,人生給我的一個精神性的提示是什么?死亡。他說,這些年,我一直在心里對自己說,慢下來、靜下來、停下來,聽聽、看看、想想,一切就都很好了,不一定要做什么,你沒有力量改變世界。我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一小片藍色的天空、一塊蛙鼓蟲鳴的池塘、一片淡淡的綠色的樹林,而且這些我并不試圖把它們搬回家,占為己有。
同時,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老師董藩在微博上說,“當你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這是我對研究生的要求。培養其財富意識是我工作內容之一,當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著創造了很多GDP、稅收、就業崗位,社會貢獻大,也幫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屬及親屬成為社會負擔。對高學歷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董藩說的是他的學生。
筆者經常躥動于京城各大商學院,商學院無疑被認為是“最有錢的人”或者是“最有發財潛質的同學”聚集的地方。“40歲4千萬”,董藩的財富言論,引來一些身份是學生的商學院MBA、EMBA的爭議。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在讀EMBA張瀚冰說,作為一個老師,這種說法太過分了。人們選擇讀書,不管是研究生,或者MBA、EMBA,更多時候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不僅僅只是為了增長自己的財富。“我們同班同學中有民營企業的創始人,也有國企的高管,甚至要占60-70%的比重,如何要求國企管理人員的身價?”張瀚冰反問。
人性自私,善惡并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需求,對于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不能都用貨幣來衡量。“錢的多少,可能關乎幸福感,我們也離不開錢,但是這與教育的本質相距甚遠,教書育人,更重要的是能力和品德,商學院教育尤其如此。華爾街金融風暴的破壞力,來自于身價可能不止于4千萬的精英”張瀚冰說。筆者所了解到的眾多商學院,也逐漸開始將人文、道德倫理培養作為管理教育必備的課件,“作為激勵、刺激學生的某種手段,目的是讓自己的學生更多地增長財富,本身沒有對與錯,但這樣說出來,肯定是非常不妥的”
同樣來自另一知名學府的在讀MBA告訴筆者,如果我的老師說了這么一句話,我肯定會很失望。DAVID,較早在微博上看到董藩的微博,“我屬于很早發現并很鄙視地轉發的那個人”。DAVID說,他有一個朋友,家庭背景很好,“一直在做慈善、公益方面的事情,收入很低,沒有克意用家族的背景去炫富,也沒有用財富觀來衡量自己做的事情,他的社會價值甚至要遠遠大于某些只會增長財富的人”。
“作為一個老師,他在向世俗妥協,這讓人很失望。”很顯然,DAVID帶著一種對教育工作者的崇敬。中國現有發展階段下,可以理解一定的言論自由,但是作為一個專業、學術領域有一定地位的人而言,DAVID說“一定要深思熟慮,不適合在眾目睽睽之下發泄情緒,對自己的言論要負責任”,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他應該思考的是他培養的人才的能力和品德能否被社會接受,而不是從財富上來衡量學生的成敗。如果這樣的話,學術者的尊嚴從而何談?”可能是因為碰到某件具體的事情,可能也僅僅只是想刺激一下學生,但是,選擇微博作為工具,除非有其他意圖,否則的話,他低估了微博的影響力。
片斷三:
春光乍泄,四處明媚。看到四川女子寫倉央嘉措的書,恍惚中,似乎穿越到那個久遠的年代,和一群神秘、有信仰的人。偶爾看了一本心理方面的書,《少有人走的路》,朋友推薦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好看。越來越發現,每個人在巨大的社會體系,或者在未知的未來面前,都是一個學步走路的孩子。我們需要這個社會認可的“成熟”,我們也在苦苦尋找“成熟”的道路,這條道路上,不知不覺,我們都老了,只是我相信,直至那一天,我們也還是個孩子,有恐懼,有害怕,還有茫然……
在一個陽生的地方,碰到一個陌生的人,從此以后的三個地方都偶然相遇,聊天時,發現,我們曾經吃過同一個攤位的叫不上名來的餅,我們曾經去過同一個景點,只是他留下的影像與我的不一樣。他說,他給自己做了定期旅游的計劃,“我們很努力地去為了自己的理想,隨著時光的流逝,可能會發現,并不一定努力就有所得。時間流走,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命留點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如果,我是說如果我能或者愿意活到80歲,那時我可能會想到某一年,我曾經到過初春還白雪茫茫、甚至漫天飛雪的峨眉山,但是我可能不記得那一年我做了哪些事情。
好吧,走進未來,遇見自己。不負如來不負卿。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