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銀行在高盈利與嚴監管間如何突破

上海證券報 2011-04-11 13:35:56

銀行業必須在高盈利與嚴監管平衡間尋求突破口,探索與自身比較優勢和所在市場特點相適應的差異化發展路徑。

  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年報悉數發布,實現凈利潤較上年增長31%,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均實現雙降,資產質量普遍提高。如此良好業績,并未引起資本市場的青睞,原因何在?

  截止2011年3月底,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年報悉數發布,實現凈利潤達到5388億元,較上年增長31%,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均實現雙降,資產質量普遍提高。目前五大行市贏率為8-9倍,市凈率僅為1.4-1.9倍。如此良好業績,并未引起資本市場的青睞,原因何在?這可能和日益趨嚴的監管有關。

  我們認為,銀行業必須在高盈利與嚴監管平衡間尋求突破口,探索與自身比較優勢和所在市場特點相適應的差異化發展路徑。


  我國商業銀行努力保持高盈利規模應對各種不確定經營環境

  1.外部融資退潮后,商業銀行資本金亟須利潤來補充。

  商業銀行資本金來源主要有三種:通過股票市場IPO和配股等方式、通過債券市場發行可轉債和次級債等方式、通過企業自身積累采取利潤留存方式。2010年我國大型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前兩種方式進行大規模融資,在2010年年報發布會上,各大行幾乎一致表示,未來2-3年無外部再融資計劃。由此,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重擔落在利潤留存身上,這給商業銀行盈利提出較高要求。

  首先,2010年商業銀行大規模外部融資后,其資本充足率超過監管要求程度有限。截止2010年底,工、農、中、建、交五大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12.27%、11.59%、12.58%、12.68%、12.36%,超過現行監管要求程度有限,而農行資本充足率僅為11.59%,已觸及11.5%的監管紅線。

  其次,商業銀行暫停未來2-3年再融資計劃。工行明確表示未來3年無資本市場融資安排,將主要通過資產結構調整來提高資本充足率;農行表示兩年內不再股本融資,可能計劃發行次級債補充一部分資本金;中行表示2012年底前不安排股權融資,可能安排非股權融資計劃;建行2010年無再融資計劃,近、中期均無向市場融資計劃,希望3年內不再融資;交行也表示2010年無再融資計劃。

  最后,2010年的商業銀行高利潤規模主要用于補充資本金。與商業銀行較高利潤規模相比較,其補充資本金的要求同樣迫切。2010年五大行派息率明顯下調,如工行由上年的44.7%下降至38.3%,中行由43.8%下降至37.4%,建行由43.9%下降至37.9%,農行和交行的派息率最低,均不到20%。

  2.監管工具的不斷推出將進一步侵蝕銀行利潤。

  金融危機后,提供資本監管標準已成為國際銀行業監管機構的共識。中國香港、英國、新加坡等經濟體的監管當局都已將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紅線提高到12-16%以上。與國際大銀行的水平相比,當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11.5%的標準仍然“溫和”,一旦監管標準繼續提高,其達標壓力較大。

  從2010年年報發現,不少商業銀行未雨綢繆,采取多種措施,加大撥備力度,減輕2011年面臨的監管壓力。以撥備率為例,最新的貸款撥備率(即撥備/貸款總額)要求不低于2.5%,無論商業銀行是否出現不良資產,只要投放信貸就必須計提撥備,這對商業銀行的約束更強。根據各大型商業銀行年報,工、農、中、建、交五大商業銀行貸款撥備率分別為2.46%、3.40%、2.16%、2.52%、2.08%,僅農行和建行達標。建行由于2010年四季度計提撥備160億元,撥備率剛剛達到2.52%的水平,未達標的商業銀行需要計提大量撥備,將會侵蝕利潤水平。

  3.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背景下,銀行業凈利息收入增幅將會收窄。

  2010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周小川行長發表了《關于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對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進行了分析。2011年,“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再次明確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國監管機構開始著手尋找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

NextPage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將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利率市場化加劇了銀行同業間的競爭,促使銀行抬高存款利率以吸收更多存款,同時壓低貸款利率來爭奪優質客戶,從而導致利差明顯收窄,導致銀行盈利大幅下降。利率市場化逐步推進后,將會收窄利差和息差水平。

  首先,從利差方面看,放開管制后存款利率可能上升約1.5個百分點,相應利差水平將由當前約2.8%下降至約1.3%,這對我國銀行業利潤產生巨大挑戰。其次,從息差方面看,按照息差下降至1.2%測算,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下降約35%;按照息差下降至0.7%測算,凈利潤下降約50%。雖然我國利率市場化不會一下子完全放開,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利差和息差逐步收窄將不斷擠壓商業銀行利潤規模。


  監管部門嚴格控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領域業務,商業銀行潛在風險仍未完全釋放

  2010年,我國監管部門多次警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貸款風險。這兩個領域的風險是否會集中爆發從而引發系統性風險,成為監管部門、銀行業和投資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1.監管部門督促商業銀行清理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其潛在風險尚未完全釋放。

  從2010年年報披露信息看,五大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規模得到控制,其余額不斷下降,不良貸款率水平較低,在監管部門指導下,已經開始積極清理規范,融資平臺貸款預計2012 2013年將陸續進入償還期,此時將真正開始考驗此塊貸款風險程度。

  首先,融資平臺貸款余額得到控制。根據年報披露數據,2010年底,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分別約為6496億元、3900億元、3800億元、5400億元、1774億元,分別占其貸款總額的9.4%、8.1%、6.7%、9.8%、7.9%,其比重已經均低于10%。未來2-3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規模將繼續下降,如工行表示,預計未來將按照每年下降20%的速度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到2011年底,20%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將得到償還,三年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建行2011年前2個月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減少了1400億元,目前余額約4000億元,現已停止對縣級融資平臺發放貸款。

  其次,各商業銀行清理規范融資平臺貸款管理,但目前潛在風險尚未完全釋放。2010年各行采取分類管理等措施,已開始積極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工行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項目分成兩類:一類項目本身產生的現金流可以全部或者基本覆蓋其債務,即地方政府并沒有很重的償債負擔的項目,這部分約占融資平臺貸款的63%;另一類是需要地方政府負擔一定償債義務的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約為2125億元,將2125億元貸款再次拆解:其中近600億元貸款本身產生的現金流可以覆蓋項目債務的50%,有24%的貸款提供了抵押,這些貸款主要來自上海、北京、山東、廣東、天津等地方財政比較有實力的地區。

  2.房地產貸款質量較好,風險壓力測試顯示房價下跌影響可控。

  2010年,政府出臺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房地產企業資金鏈和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質量成為市場關注熱點。五大行年報反映,房地產貸款占銀行整體貸款比重較小,通過嚴格控制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差別化按揭貸款政策,房地產行業不良率較低,整體資產質量可控。

  根據各行壓力測試結果,若房價出現下跌,對銀行的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影響不大。如農行連續6次對房地產貸款進行壓力測試,在輕度和中度壓力測試中,結果顯示對于房地產開發貸款幾乎沒有影響,重度壓力測試(指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下跌50%的極端情況下)對不良貸款率造成的影響,不超過0.5個百分點。中行壓力測試結果顯示,若房價下跌30%左右,可能會增加部分不良貸款和違約率,但均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NextPage

  資本越來越成為制約銀行業發展的核心因素

  1.旨在強化銀行資本約束的監管新規弱化市場預期。

  監管部門推出了包括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撥備率和流動性在內的四大監管工具,這構成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銀行業監管的新框架。具體到四個監管新工具:(1)在資本充足率方面,商業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從現行的4%上調至6%,資本充足率保持8%不變。此外,銀行在正常年份還需要持有相應的比例為2 .5%的留存資本緩沖。而對于系統重要性銀行,除了上述底線要求,監管部門還另行設置了1%的附加資本要求;(2)在撥備覆蓋率的基礎上,引入動態貸款撥備率指標控制經營風險,初步的監管指標設定為2.5%;(3)引入杠桿率監管指標,按照監管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銀行業杠桿率監管標準確定為不低于4%;(4)在現有流動性比率監管基礎上,引入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率指標。

  在此背景下,2010年工、農、中、建等國有銀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先后發布融資計劃,以補充資本。其中,工行融資870億元(400億元配股、250億元可轉債和220億元次級債)、建行融資611.59億元配股、中行融資1249.3億元(600億元配股、400億元可轉債和249.3億元次級債)。這引發投資者對銀行業資產質量的悲觀預期,進而影響銀行業在資本市場的估值,以至于銀行業股價估值水平跌落到歷史低點。

  2.信貸高速增長導致銀行資本消耗過快,資本約束依然存在。

  2010年五大行(工、農、中、建、交)銀行業消耗經濟資本高達6500億元,而該年創造的凈利潤總額5388億元。缺口達到1112億元,若除去已經公告的農行500億次級債,其他四家共需融資612億元。

  從整個銀行業來看,如果按照大銀行和中小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5%和8.5%的標準,截止2012年底,整個銀行業有1134億元的缺口。如果剔除已經公告的中信260億配股、華夏208億定增和民生215億定增,那么只剩下450億缺口。如果按照大銀行和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5%和10.5%的標準,截止2012年底,整個銀行業有1900億元的缺口。如果剔除已經公告的中信260億配股、華夏208億定增、民生215億定增、民生100億次級債、農行500億次級債和興業150億次級債,只剩下465億缺口。

  3.業務結構失衡加劇銀行資本難題。

  眾所周知,資產規模與資本凈額的配比關系并不是固定的量,而是與資本結構密切相關。由于各類資產業務的風險權重不同,其消耗資本比例也有差異。其中,批發性企業貸款對資本的需求最高,其風險權重基本上為100%;消費信貸對資本需求比較低,其風險權重只有50%;政府債券對資本沒有需求,其風險權重為零。

  總體來看,國內商業銀行仍然處于以規模擴張為主的發展階段,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低資本耗用的業務架構還在探索建立的過程中,整體表現出業務發展不夠均衡、結構不盡合理,基本依賴于傳統的存貸利差業務模式。

  應該說,這種高資本消耗、高風險積累的業務結構從兩個方面對商業銀行滿足監管資本硬約束帶來負面影響:一是加大了資本充足率計算公式的分母(風險資產)。各家銀行的加權風險資產權重和風險資產的占比較高,導致在同樣的資本規模下,商業銀行的風險資產總額更大,需要更多的資本才能滿足資本監管的要求;二是不利于擴大資本充足率計算公式的分子(資本)。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導致自我積累資本的“造血”功能受到影響,也對商業銀行戰略轉型和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張友先系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分析師、葉蓁系中國銀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

責編 何劍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