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7 01:39:37
房價到底高不高?部分地方政府給出的答案,或許能說明當前房地產調控中的一大隱憂。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房價到底高不高?部分地方政府給出的答案,或許能說明當前房地產調控中的一大隱憂。
“我認為這次督察發現的最大問題是,個別地方政府不認為房價偏高。”4月26日,一位督察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針對近期的樓市調控,從本月上旬開始,國務院開展了樓市調控專項督察,分赴各地的8個督察組已于上周陸續回京。
此間,督察組在各地不斷做出“強化執行”的表態,但對于督察結果,以及政策的進一步走勢,均未傳出最新消息。據悉,針對此次調研的情況,各督察組正在起草相關報告,并將提交國務院。未來樓市政策的走勢,將在很大程度上依照上述報告內容而定。
上述督察人員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針對此次督察結果,其所在的督察組已提出建議:預警中小城市,避免重走大城市發展中房價飆升的老路;繼續落實調控政策,在各個環節上強化執行。
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太依賴
該人士表示,在此次督察中,發現一些地方不愿意對樓市 “動真刀”,向督察組強調當地 “房價不高”,并要求在調控中實行“分類指導”(即放松執行力度)。
據了解,“分類指導”是歷次樓市調控中常見的說法,不少地方政府要求在政策執行中,應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 (如房價不高、上漲不快、投資需求不旺盛等),適當減弱執行力度。
事實上,在“新國八條”出臺至今的3個月里,很多地方已出現“放松執行”的現象。其中,多數城市在制定房價控制目標時,都與GDP增速掛鉤,使得其目標定位在10%左右,這甚至高于去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9.9%的平均漲幅。
上述人士表示,與周邊的大城市相比,不少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并不高,但近年來房價增速過快,個別城市的漲幅甚至超過了其周邊的熱點城市。如果不進行控制,恐將重走一線城市房價飆升的“老路”。
在歷次房地產調控中,政策執行“打擦邊球”的現象并不少見,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策效果。主流觀點認為,在分稅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財政對土地愈加依賴,使得地方政府缺乏調控樓市的動力。
上述人士表示,在該督察小組到訪的城市中,房地產稅費和土地財政占當地財政收入的比例均在50%以上,地方政府對土地和房地產業的依賴十分嚴重。
據了解,在樓市調控的大背景下,很多城市仍然在打著 “舊城改造”名義進行大拆大建,此舉也成為推高土地一級開發成本和房價的主要原因。
他認為,城市發展目標定位過高,使得經濟發展中 “攤子鋪得太大”,需要大規模的政府投資。他說,“即使中央繼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也難以滿足地方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靠房地產業來帶動。
據悉,盡管“十二五”期間的經濟增長目標最終定位在7%,但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很多城市仍將該目標定在10%以上。
督察組發現一些積極信號
與此同時,督察組也發現一些積極的信號。該人士稱,在保障房土地供應上,不少地方落實情況較好,但保障房的建設進度和供應體系仍需進一步加強。
他還表示,在督察中,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表示,預售資金的監管對其影響較大,并正在造成企業資金鏈的緊張。督察發現,對不少中小開發企業而言,預售資金可占其總資金規模的70%~80%。
此外,成交暴跌的現象在各地屢見不鮮,并成為調控政策啟動以來的重要變化。有數據顯示,在“新國八條”出臺3個月之時,北京住宅周成交量仍同比下跌一半,市場成交明顯受挫。
該人士表示,以戶籍為門檻的“限購令”是抑制成交量的主要原因,即便未來開發商主動下調價格,成交量的回升幅度也十分有限。
他還表示,未來應密切關注成交量這一指標,在剔除銷售旺季因素的影響下,如果某地成交量出現大幅回升,很可能是政策執行松動所致。
始于今年年初的這輪調控政策,正在進入深化執行的階段。針對此次督察行動,《人民日報》近日撰文稱,“最嚴厲”樓市調控政策的成效正在逐步體現,樓市正進入由成交量下滑轉向價格回落的關鍵時期。文章還強調,“房價上漲壓力仍然很大,房地產調控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更應趁熱打鐵,繼續堅持不放松”。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有12個,比2月增3個。其中,北京、深圳兩個一線城市的新建住宅價格出現停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