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3 01:43:31
國內勞動力價格上漲的趨勢十分明顯,這成為CPI走高的又一推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表示,勞動工資的上漲將不斷推升企業的成本,使產品價格和服務品價格升高;而物價水平的升高,反過來還將進一步促進勞動工資的上漲,形成“工資—物價”的螺旋上升趨勢。
(《財經國家周刊》5月2日)
勞動力價格上漲助推通脹,如此論調早已有之。與“漲工資成為CPI走高又一推手”的溫和和隱晦相比,某些經濟學家的“成本型通脹”觀點更加直白和赤裸:強制性地提高了勞動力成本,會進一步傳導至商品及服務的價格,造成職工名義工資普遍增長、物價上漲更多、職工實際工資并無增長甚至萎縮的局面,形成“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
請恕筆者直言,這是一種非常危險和荒誕的精英邏輯。“工資—物價”螺旋上升貌似理直氣壯,其實不值一駁。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勞動力價格應在企業運行成本中占據一個健康的比重,然而事實上,長期以來國內勞動力價格遠遠低于“標準線”。
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而從1978年到2005年,與勞動報酬比重的持續下降形成了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07年11月公布的《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2007)》也指出,中國企業利潤大幅增加,相當程度上是以職工的低收入為代價的。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表示:中國正在以“勤勞”對沖“制度成本”,“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也相對很廉價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優勢在經濟增長初期可以彌補、對沖高的制度成本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這意味著什么?說明企業只漲利潤不漲工資,企業利潤的絕大多數流到了資本手中,職工工資福利收入即企業勞動力成本,相對于經濟發展和物價漲幅而言,處在一個較低的、不合理的水平。在這樣的狀況下,漲工資是勞動力價格的“回歸”而并非“提高”,對企業構不成什么負擔,更與通貨膨脹無關。
當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以低廉勞動力價格作為代價推動經濟發展的改革陣痛應該救贖;終結廉價勞動力時代,天塌不下來。近年來,無論是構建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相關政策性、制度性努力,還是各省市不斷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并將之與CPI掛鉤的現實舉措,都足以說明這一點。
職工收入長期滯后于經濟發展和物價漲幅,職工對收入分配缺乏基本的話語權,這種不公正的現狀一定要打破和盡快校正。認為“漲工資助推通脹”,其實質是在偷換概念。
只有制度公正了,勞動者權利得到保障了,職工收入增長了,企業運營規范化了,才是減輕通脹壓力和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