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1-05-10 09:54:42
三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帶領人民艱苦奮斗,廣大建設者頑強拼搏,恢復重建工作進展順利,災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大家的話來講,是脫胎換骨的巨變。
新華網成都5月9日電 在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座談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1年5月9日)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經過去三年了。我心里一直惦記著災區,牽掛著災區的群眾。三年來,我10次到四川災區,也到了陜西、甘肅災區。記得地震當天我趕到災區時,所到之處都是殘垣斷壁、滿目瘡痍,充滿驚恐、悲痛的氣氛。地震后第12天,我第二次來到災區,在映秀同聯合國秘書長一起接受中外記者的聯合采訪,那個時候我就說:“過三年再來,一個新的汶川會拔地而起。”三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帶領人民艱苦奮斗,廣大建設者頑強拼搏,恢復重建工作進展順利,災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大家的話來講,是脫胎換骨的巨變。看到這些,我感到十分欣慰。災區的恢復重建,群眾十分滿意,社會各界評價很高,國際社會也給予廣泛贊譽。對四川、陜西、甘肅災區恢復重建工作,中央是充分肯定的。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取得重大成就
汶川地震災后不久,我們又受到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黨中央、國務院下決心加大對災后恢復重建的支持,加快恢復重建步伐,共投入恢復重建資金1020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災后恢復重建基金3026億元。目前,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災區所有納入國家重建規劃的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完工項目占規劃項目的95%,完成投資占規劃總投資的95%。可以說,災后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已經完成,災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群眾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超過了災前水平,實現了一個大的跨越。《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提出的“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重建目標基本實現,災后恢復重建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一是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顯著改善。我們堅持把住房重建作為恢復重建的重中之重。震后一年,震損住房修復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農村住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兩年,城鎮住房重建基本完成。現在,災區群眾住房問題都得到了妥善解決。三省災區一共維修加固農村住房292萬戶、城鎮住房146萬套;重建農村住房191萬戶、城鎮住房近29萬套。從這幾天考察的情況看,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比震前顯著改善,住房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備,配套服務更加齊全,既安全,又美觀,還經濟實用,不少農民家里建起了上下水設施,用上了自來水,連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老百姓發自內心高興。
二是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大幅度提升。不僅損毀的學校、醫院得到全面恢復重建,還建成了一大批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社區服務中心、村民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學校、醫院等的抗震設防標準由7度提高到8度,建筑物更加堅固安全,設施裝備也明顯改善。不少學校,比如北川中學,不僅有寬敞明亮的教室、干凈整潔的宿舍,還新建了實驗室、圖書館、運動場,都達到相當水平。災區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水平躍居西部地區前列。
三是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明顯提高。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功能全面恢復,一大批關系災區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生態逐步修復,環境治理力度加大,防災減災能力增強。重點重建城鎮面貌煥然一新,村莊布局、村落規劃結束了散亂無序狀況。我們看到的城鎮、鄉村的居住點,不僅房子漂亮,有些建起了健身設施、文化設施。
四是產業發展實現再生性跨越。我們堅持把產業恢復重建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結合起來,災區經濟浴火重生。震損企業全部恢復生產,東汽產能和銷售收入再創歷史新高。產業調整優化邁出重大步伐,淘汰了一批落后產能,建設了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形成了一批產業集群。農業生產設施和農業服務體系全面恢復,建成了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災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明顯夯實,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提高,主要經濟指標超過震前水平,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五是精神家園得到了同步重建。地震不僅對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而且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在恢復重建過程中,我們實施心理康復工程,高度重視人文關懷。現在看來,災區干部群眾已經逐漸走出了災難的陰影,重新拾起生活信心,表現出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堅強毅力和樂觀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人們精神上的這種變化,更為寶貴,意義更為重大。
一位哲人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總是在對厄運的征服中出現的。災后恢復重建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達到現在這樣的水平,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奇跡。有評論說,災區最漂亮的是住房,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我看這個評價是符合實際的。
災后恢復重建的巨大成就,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災區廣大干部群眾,向支援恢復重建的建設者,向關心支持恢復重建的全國各條戰線的干部群眾、各界人士、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以及國際社會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巨大成就,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展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再次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將進一步激發全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二、認真總結災后恢復重建的寶貴經驗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遭受的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災害損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在這么短的時間完成恢復重建任務,是我們戰勝自然災害的又一偉大壯舉。恢復重建中有很多創新和探索,值得認真總結。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把城鄉居民住房、學校、醫院重建放到優先位置。災后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對居民住房建設進行安排。對住房毀損無房可住的受災群眾,中央財政按照城鎮居民每戶2.5萬元、農村居民每戶1萬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地方財政也拿出資金進行補助,再加上多方支持,在較短的時間內使災區群眾住上了放心房,解決了災區群眾基本生活問題,穩定了人心,保持了災區的社會穩定。地震中,學校、醫院損失很重。我們認真吸取教訓,提出要把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眾最放心的建筑,全面提高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抗震設防標準。建筑設防標準的提高,不僅使學校更安全、家長更放心,而且為今后應對災害提供了重要避難場所,在這方面多花一些錢,是值得的。這兩年,我們還推廣汶川地震恢復重建的做法,在全國范圍實施了校舍安全工程。
第二,堅持規劃先行,科學指導災后恢復重建。災后恢復重建是一項關系災區長遠發展和災區群眾切身利益的龐大系統工程,必須以科學規劃為指導。震后11天,我們就啟動了規劃的編制工作。我們集中各方智慧,通過深入調研、科學民主決策,歷時3個多月,完成了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城鄉住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10個專項規劃。規劃充分考慮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注重處理恢復與提升、當前與長遠的關系。這些規劃涵蓋了重建工作的各個方面,成為指導恢復重建的綱領性文件,保障了恢復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汶川特大地震也讓我們更加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在規劃制定和實施中,我們始終堅持恢復重建與防災減災相結合。災區居住點、公共設施以及重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堅持科學選址,避開斷裂帶,避開地質災害隱患點,避開泄洪通道,工程建設堅持高標準嚴要求,要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去年8月四川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絕大多數地震災區經受住了考驗。
第三,堅持統籌兼顧,將恢復重建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災區的恢復重建,不是簡單地恢復,而是要有提高。既考慮災區原有的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又充分利用重建提供的發展機遇,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高度重視產業升級、節能環保,努力促進災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次恢復重建使災區的基礎設施、人居條件都有較大改善。過去災區很多城市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市政設施很不健全,在重建中全面加強了供水、污水處理、能源供應等公用設施建設。在災區恢復重建中,還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和特色,加快災區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布局優化,為災區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四,堅持舉全國之力,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援災區重建。對于汶川地震這樣的特大災害,恢復重建僅靠災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震后,我們及時提出舉全國之力,支持災區恢復重建,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緊急調整當年預算,中央財政建立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基金,同時還從財政支出、稅收優惠、減免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金融支持(增加再貸款額度)、產業扶持、土地和礦產資源、就業援助和社會保險、糧食政策等很多方面對恢復重建進行支持。恢復重建中,我們實施了對口支援,“一省幫一重災縣”,19個援建省市3年共投入825億元。我們積極引導社會各界支持災后恢復重建,累計接受社會捐贈資金和物資797億元(包括抗震救災),接受特殊黨費93億元,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分別支持恢復重建100億港元和55億澳元。實踐證明,舉全國之力應對巨災,是災后恢復重建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五,堅持依靠群眾,充分發揮災區群眾在恢復重建中的主體作用。災后恢復重建,始終堅持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充分發揮災區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規劃設計、重建選址、工程施工等各個環節,都堅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尊重群眾意愿,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重要標準。三年來,災區群眾面對艱巨的重建任務和重重困難,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互幫互助,共建家園。群眾是災區恢復重建最重要的力量,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恢復重建順利推進最基本的保障。
第六,堅持依法重建,注重災害應急管理和災后重建的制度建設。在恢復重建過程中,始終堅持按照法律法規和制度辦事,做到政策公開,規劃公開,規范操作,透明運行。我們制定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這是我國首個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專門條例,頒布了《自然災害救助條例》,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還制定和完善了一大批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規范與管理辦法。比如,我們制定嚴格的工程質量標準,自始至終加強工程質量監管。我們制定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資金物資管理辦法,加強審計、監察工作。我們及時向社會公布資金物資使用、工程進展等情況,使恢復重建全面接受群眾監督。恢復重建4萬多個項目,上萬億元的投資,沒有發現重大違法違紀行為,實現了廉潔重建。工作中形成的統一高效的組織領導體系、科學系統的規劃體系、全面細致的政策扶持體系和全方位的監管體系,不僅保障了汶川地震應急搶險和恢復重建的順利推進,而且對玉樹、舟曲救災和恢復重建提供了有益經驗,對完善我國防災減災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全面完成重建任務,加快提升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災后恢復重建三年目標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但要實現發展振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再接再厲,奮發圖強,鞏固災后重建成果,不僅要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不斷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努力開創地震災區發展振興的新局面。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鞏固和發展恢復重建成果。全面完成恢復重建規劃的各項任務,鞏固和發展恢復重建的成果,還有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對于少數還沒有完成的重建任務,要督促落實責任,細化工作措施,倒排工程進度,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要堅持質量第一、“好”字當頭,進度服從質量。要落實重建工作監管,抓緊開展規劃總體評估,強化審計、監察和社會監督,確保資金使用規范有序。對對口援建項目,尤其要做好掃尾、移交、協調和銜接服務工作,切實把建成的項目運營好、維護好、管理好,使恢復重建的成果長期有效地服務人民。
二要加快提升災區內生發展動力。這幾年,災區經濟恢復主要得益于重建投資拉動、政策扶持和對口支援幫扶,發展基礎不穩固,特別是產業支撐能力還比較弱。“十二五”規劃和西部大開發新十年規劃,為災區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向未來、著眼長遠,科學謀劃災區產業振興。災區一些地方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生態農牧業、旅游文化產業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災區經濟再上新的臺階。這幾年,災區的旅游業發展勢頭很好,要突出自然、民族、文化特色,做好旅游業這篇大文章。要利用好對口援建的合作機制,加強與相關地區的經濟合作,把承接產業轉移與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結合起來,促進災區經濟加快發展。
三要著力解決災區群眾現實困難和長遠生計。要大力促進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隨著災后恢復重建任務的完成,項目建設直接提供的就業崗位明顯減少,加上就業需求增加,災區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要把促進就業作為災區發展振興的優先目標,作為促進災區群眾收入穩定增長的重大措施,千方百計解決好就業問題。災區有20萬群眾失去耕地和宅基地,要搞好耕地調劑和土地整理復墾,妥善解決好土地問題,保證他們長期有地種、衣食足、有收入。要加大扶貧幫困力度。災區因災致貧、返貧多,“三孤”、傷殘人員比例大,農戶建房負債較重,困難群眾面寬量大。要繼續抓好特殊困難群體幫扶工作,切實解決災區群眾建房還貸、上學、就醫、再生育中遇到的困難,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廣泛開展助學助殘活動,繼續做好心理撫慰和再生育服務工作。要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增強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災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要大力發展災區中等職業教育,實施特殊教育發展工程,支持康復機構和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要適應災區新情況、新變化,全面創新社會管理和服務,特別要加強基層工作,切實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問題。災區新建了大批道路、交通、學校、醫院、文化場館、市政、社區服務等一流的公共設施,要加強管理和維護,有效發揮這些設施的功能和作用。要強化軟件方面的配套建設,培養和引進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運營管護長效機制,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能力。
四要深入推進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次高。汶川地震災區處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是地震等多種災害多發地區。地震以后,地質環境穩定性進一步惡化,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隱患進一步增多。去年舟曲發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在一定程度上與汶川地震有關。地震使災區山體松動,遇到暴雨,很容易造成山體下泄。因此,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防災減災的任務將更加繁重。要全面加強災害預警體系建設,強化各級政府防災減災職責,完善應急機制,提高全社會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和抵御能力。重點抓好三件事。一是地質災害的防治。加強對山洪、泥石流、滑坡和不穩定斜坡體等災害風險區和隱患點的綜合治理。特別是要抓好去年出現險情的清平、映秀、龍池等特大泥石流溝的應急治理。每一個有危險的巖體,每一個可能發生滑坡、泥石流的地方,都要有監測、有應對措施,防止因滑坡、泥石流造成人員傷亡事故。二是加快生態修復和保護。地震災區森林、植被、水體、土壤等生態系統受到重創,要認真落實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規劃,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大林草植被保護與恢復力度,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受地震影響,災區中小河流治理、水庫除險加固的任務更加繁重和迫切,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認真抓好落實。
五要自強奮進建設美好新家園。在災后重建中,災區各級干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展現了感恩奮進、堅忍不拔的良好風貌。在今后的發展中,要繼續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美好新家園。中央有關部門要繼續大力支持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協調和幫助災區解決實際困難,在財政、稅收、金融、投資、土地、產業、扶貧開發等政策上給予支持,為災區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要積極推動對口支援向對口合作轉變,由“輸血”幫扶向“造血”提升轉變,由“硬件”援建為主向技術智力等“軟件”支持為主轉變。
我相信,經歷了災難的洗禮,災區的干部群眾會更加堅強,有了恢復重建的基礎,災區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再接再厲,開拓進取,努力建設一個幸福和諧的新家園。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