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8 01:25:42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一季報中各商業銀行不良“雙降”的喜訊并沒有掩蓋不良資產明降暗升的事實。盡管銀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333億元,較2010年四季度減少了3億元,但這是建立在今年3月份核銷歷史政策性財務掛賬924億元基礎上的。也就是說,2011年一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明降暗升,實際上,僅在2011年首季,銀行體系中就新增了不良資產921億元。
分析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指出,在宏調預期加碼的微妙時刻,新增近千億的不良資產無疑給中國經濟敲了一次警鐘。
924億元不良資產被核銷
在中國人民銀行5月11日公布的《2011年4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中,標注指出:“貸款余額已扣除2011年3月份核銷歷史政策性財務掛賬924億元。”
國泰君安銀行業分析師伍永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按照一般的理解,歷史政策性財務掛賬應該是以前的一些有待核銷的壞賬。以前的壞賬,由于當時種種的限制還掛在賬務上沒有核銷,現在核銷了。
伍永剛指出,過去也曾有過類似的情況,比如中行、農行上市的時候,都是把不良貸款核銷了,這會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的下降。“把歷史上的掛賬核銷了,不良貸款就會減少。”
自1999年以來,我國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剝離。
第一次是在1999年成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對口接收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的不良貸款13939億元,按賬面金額接收。這次剝離于2000年6月基本結束。
第二次是2004年和2005年,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以及中國工商銀行在股份制改造及財務重組過程中又再次剝離不良貸款。其中,2004年6月,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整體收購交通銀行本金為414億元的可疑類貸款,接收交通銀行本金為227億元的核銷、沖銷貸款。同月,中行和建行因股份制改革而將2787億元可疑類貸款轉讓給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2005年5月末,中國工商銀行將2460億元損失類貸款未作價剝離給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2005年6月,中國工商銀行把4590億元可疑類貸款轉讓給華融、信達、東方和長城四家資產管理公司。
而這次核銷的歷史政策性財務掛賬924億元,數量顯然不小,但有關部門卻沒有披露這次核銷的具體情況,也沒有披露涉及到哪些銀行。
新增不良資產值得警惕
事實上,拋開核銷的金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增長是正常現象。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一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1%,與上一季度的不良率完全持平。而一季度人民幣貸款余額49.47萬億元人民幣,外幣貸款余額4775億美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2.26萬億元。
“實際上,如果不扣除核銷的話,正常情況下不良余額可能是增加的。因為每年的貸款規模在增加,不良貸款也在增多。”伍永剛表示。
而相應的,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由去年四季度末的217.7%上升到了230.2%。“遇到核銷,銀行需要從以前提取的撥備里來沖銷,舉例來說需要核銷100億,銀行就需要從撥備里減掉100億。”伍永剛補充道。
事實上,我國銀行業經營上過分依賴存貸利差獲利的現狀仍在延續,2011年一季度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僅為20.8%。而銀行在擴張貸款的沖動下,與監管之間的博弈也屢屢展開。
監管層對信貸風險的警惕并未放松,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近日在內部會議上著重強調了平臺貸款、房地產信貸、“影子銀行”三大需要監管部門關注的重點領域。
在新監管標準中,銀監會引入與貸款規模掛鉤但與貸款質量無關的貸款撥備率監管要求,增強了貸款損失準備計提的前瞻性,有助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信貸擴張時期積累充足的經濟資源,用于經濟下行期吸收損失,平滑由于低估或高估貸款損失導致整個信貸周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收益波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