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9 01:27:14
5月以來,國際原油連續遭遇大跌,對于國內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國內通脹壓力減緩的同時,卻引來國際輿論關于中國經濟“憂增長”的聲音。先是5月6日,FT中文網刊登評論文章《中國經濟:大拐點即將到來》,文中指出中國經濟增長將會放緩;5月12日,路透社發表評論《中國市場將從憂通脹轉為憂增長》指出,市場對中國的看法,正從擔憂通脹失控轉向經濟成長意外大幅下滑。
此前,全國工商聯耗時2個多月對廣東、浙江、江蘇等16個省份進行的系統調研發現,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狀況,可能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為艱難。而4月份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長13.4%,較3月增幅下降一個百分點以上,也印證了經濟放緩的步伐似乎在加快。雖然實體經濟放緩跡象明顯,可5.3%的通脹數據也并不讓人輕松。圍繞目前我國經濟是對通脹的擔憂更多,還是對增長的擔憂更甚,以及下一步的宏觀調控走向何方?我們近日邀請4位來自學界和業界的經濟學家進行探討。
通貨膨脹壓力未解?NBD:4月份的CPI增速比3月份要低0.1個百分點,目前是不是對通脹不必太過擔憂了呢?
何志成:5.3%的CPI增速顯示我國通脹依然保持在一個高位,未來通脹也不會下降太多。降價的因素有,但漲價的因素更多,政府控制物價的能力越來越會受到考驗。
首先說資源性產品。由于電價與煤價的機制沒有理順,二季度許多地區出現電荒,直接影響生產,所以電價開始出現松動,發改委分批次地開始上調一些省市的電價,這是一種無奈調整,但它預示著隨之而來的漲價不可避免。隨著經濟發展,我國資源需求正在數以倍計的增長,但供給只是百分之幾的增長。現在的情況就是企業經營現狀倒逼電價機制改革,同時也為未來物價上漲埋下伏筆。
再來看農產品的問題。我認為后續不排除農產品價格報復性上漲的可能,菜價波動本來就很大,而南方的小麥和北方的水稻由于今年的旱情會有減產的可能,我們對農產品價格走勢不能掉以輕心。
NBD:通脹還是宏觀調控的首要議題嗎?
謝國忠:通脹還會持續,未來4~5年,中國CPI指數都會處在較高水平,利息繼續上升不可避免。通脹的一個重要效應是財富重新分配,是把財富從勞動者身上轉移到投機者身上,它會進一步拉大社會不公,影響社會穩定。這必須是宏觀調控的首要問題。中國的通脹正在進入危險領域,很多商品和服務消費價格正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通脹預期仍很高,囤積貨物現象已時時可見,當囤積貨物成為普遍現象時,就很可能爆發危機。
劉煜輝:經濟能否平穩過渡,關鍵在是否能抑制通脹,讓價格回復均衡,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肯定不在緊縮的宏觀政策上,而是在于惡性通脹的風險上。今年上半年通脹呈現上行態勢,由于基數效應(翹尾),6、7月份或達到高點6%甚至以上。
經濟增長是否堪憂?NBD:全國工商聯的調研顯示:在中小企業數量龐大的長三角地區,出現了大量企業停工、半停工局面。有分析認為這是中國經濟憂增長壓力開始凸顯,怎么看這個問題?
劉元春:我不同意這種判斷。從剛公布的4月份宏觀經濟數據看,工業生產保持平穩增長。雖然工業增加值增速有放緩跡象,這主要是因為上一輪投資結束,而新一輪投資還沒有開始,經濟正處于交替階段,部分企業利潤的收窄是階段性的。在我看來,經濟總體上處于健康、平穩運轉,出口也在增長,這個時候有所下降的話也是階段性的,并不代表總體趨勢。下一輪地方政府換屆又會帶動新的一輪投資。
NBD:“中小企業資金鏈由于貨幣政策的收緊而瀕臨斷裂風險”,這種說法成立么?
劉煜輝:中小企業叫苦,更多是結構性的問題導致的,而不是政策緊縮造成。一季度社會融資總量增加了4.19萬億元,同比僅少增3225億元,單從信貸來說,一季度同比增長17.5%,也并不小。由于財政刺激計劃,過去兩年政府攤子鋪得太大,投資規模是經濟總量的1.2倍,而這些項目都需要后續資金支持,放款期達3年到5年,這一部分構成了信貸的剛性需求,占用了很大部分的信貸資源,這才是中小企業貸不到款的原因。
謝國忠:把中小企業停工跟緊縮的貨幣政策聯系起來,那是錯誤的。如果利潤空間足夠大,中小企業不會停工。事實上,能夠通過銀行獲得融資的中小企業很少,中小企業通常都通過民間借貸。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中小企業去炒房,因為房地產的利潤更高。
控制貸款真正影響到的是有錢人的利益。目前中國的負債主要是國企和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和房企有著緊密的利益關系。央行目前的一系列措施,掐斷房企資金的來源,等于間接減少地方政府資金。中國經濟現在正處于高位下調的階段,“憂增長”的說法沒有道理。
宏觀調控風險何在?NBD:有分析認為緊縮的政策環境不會影響中國經濟增長。
何志成: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從貨幣政策看,收緊的貨幣環境對于保增長肯定不會有利。目前真實的資金環境緊張程度已經超過了2008年,雖然央行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31%,似乎不是很高,但是企業獲取貸款的渠道比較少,實際貸款利率也要高出很多。而且,馬上就要進入夏季用電高峰期。根據目前的“煤電荒”情況來看,可能會面臨大面積的電荒,電價機制不能理順,企業生產也面臨虧本。有經濟學家稱今年能保持9%以上的GDP增長率,我也不同意這種看法,即使沒有危機出現,今年我國經濟也將自然地回落至8.2%到8.3%之間;如果出現危機,很可能跌破8%。
NBD:危機指的是什么?
何志成:最明顯的是房地產,外界紛紛預計樓市6月份出現拐點,房價開始下跌,希望是緩跌而不是急跌,但是暴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們國家在建或者已經完工尚未賣出的房子存量已經非常高,而1000萬套保障房又將為市場注入供應,隨著貨幣政策收緊,房地產商很可能會拋售庫存,進而導致房價大跌,而房價大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NBD:目前宏觀調控風險在哪里?
何志成:4月工業增加值進一步回落,預示二季度經濟增速仍將放緩;居民消費數據雖然下降幅度很小,但在高通脹背景下,居民消費沒有增加,不僅說明居民消費意愿降低,而且顯示企業生產與最終消費之間仍然存在 “腸梗阻”——進一步加大了庫存。之前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也說明,今年前4個月,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在降低,且4月份進口增速下降超預期,說明當前企業補庫存的欲望很低,這是庫存總量太高所致。
再聯想到4月份PMI數據和貸款增加數據,都顯示經濟增速在回落。總之,中國經濟當前最大的問題是高通脹、高庫存并存,經濟減速趨勢形成,貨幣政策繼續緊縮的余地越來越小,宏觀調控遇到高庫存,處理不好不僅企業受不了,宏觀經濟也很可能失控,滑入滯脹深淵。
貨幣仍是調控中軸?NBD:貨幣政策該如何靈活變化呢?
劉元春:有觀點提出,應利用加息和人民幣升值的組合政策對抗通脹。人民幣升值和加息對外國資本的影響誰更大有待觀察,這種組合型的政策有一定好處,但這對于利率和匯率敏感型行業的沖擊較大,另一方面對決策部門的壓力也更大。
短期內,“十二五”規劃尚未完全啟動,地方政府換屆還未完成,我認為這段時期還不適合推出這種組合政策;等到三季度地方政府換屆完成,將推動新的一輪投資,此時美國的貨幣政策也已經定調,如果后者不發生大的變化,這時是推出加息和人民幣升值的組合政策的較佳時機。
謝國忠:下半年應繼續采取收緊的政策,放慢經濟增長速度,現在我們面臨的不是經濟增長要有多快的問題,而是吃藥治病的問題。有人說中國經濟下滑,緊縮政策已經到頭,目的可能是希望房地產再漲一波,從而能從中解套,如果政府聽信這種論調,拖延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時間,那么將來會更危險。
劉煜輝:現在大銀行的存貸比在70%以下,而中小銀行在75%左右,已經接近紅線,所以對商業銀行放貸會有影響,但貨幣緊縮政策尚未告一段落,抑制通脹效果不明顯就是因為貨幣收縮依然溫和,只有真實的利率水平能表達貨幣環境的松與緊。2003年以來,真實利率為-0.3%,目前真實利率離1996年到2003年3%的水平還很遠,宏觀調控的目標應該是結束長期存在的負利率。
結束語:綜合各位專家觀點,二季度中國經濟無疑仍將在高通脹的壓力下度過,而實體經濟放緩的信號也或許意味著“滯脹”風險加劇。決策層在不放松貨幣政策的同時,也需要從行政手段、財政政策等多角度入手,以便更好“醫治”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潛在風險。
對話記者 胡健 陳舒揚對話嘉賓謝國忠 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劉元春 中國人民大學 經濟學院副院長劉煜輝 社科院金融所 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何志成 農行總行大客戶部高級專員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