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1 01:47:17
近日,寧波、舟山等地上百人因食用淡菜而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預警:問題淡菜是因為海水赤潮引發腹瀉性貝毒,這些淡菜主要來自福建省福清等地區,建議近期謹慎食用淡菜。
昨日(5月31日),《每日經濟新聞》走訪市場時發現,目前上海市場上除了油蛤等少數貝類海鮮產自福建外,其余國產貝類海鮮大多來自遼寧、山東等地。
浙江食安辦發布預警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在預警中稱,近日,寧波、舟山等地出現部分消費者因食用貽貝(俗稱淡菜)等貝類產品后出現腹瀉、嘔吐等病例,病情癥狀普遍較輕,無住院病例,當地衛生部門已積極開展診療工作。經衛生部門調查和實驗室檢測,證實為貽貝中“腹瀉性貝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工商部門調查發現,市場上銷售的貽貝主要來自福建省福清等地區。
“腹瀉性貝毒”是貝類攝取有毒藻類在體內積累的毒素,與海洋中赤潮爆發有關聯。人食用受“腹瀉性貝毒”污染的貝類后主要癥狀為腹瀉、嘔吐,一般病情較輕。
目前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工商和衛生部門已采取相關措施,一是暫停來自問題地區的貽貝銷售,已上市貽貝就地銷毀;二是加強對海洋赤潮的監測,一旦發現有關跡象將暫停影響區域內的貽貝采捕;三是對外省進入浙江省市場的貽貝等貝類產品加強監督抽檢,發現不合格產品一律下架銷毀。
浙江省食安辦提醒公眾,貝類毒素無法通過加熱煮沸分解,建議近期謹慎食用貽貝。
寧波市場貝類銷量大減據媒體報道,受問題淡菜影響,寧波市場貝類水產品銷量大減。
《每日經濟新聞》昨日來到上海市銅川水產批發市場,了解到目前上海市場上除了油蛤等少數貝類海鮮產自福建外,其余國產貝類海鮮大部分來自遼寧、山東、寧波、獐子島、北海等地。大部分批發商表示,近日貝類產品銷量正常,未受到浙江“淡菜風波”的影響。
市場質檢中心相關人士表示,該市場內產自福建的貝類海產品較少,目前尚未發現有毒貝類。
專家:貽貝扇貝中毒幾率高據了解,赤潮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增殖或聚集達到某一水平,引起水體變色或對海洋中其他生物產生危害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
“赤潮多發生在沿海海域,主要是因為受工業污染,加上雨量減少,溫度較高,導致藻類大量繁殖引發赤潮。”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成永旭告訴記者。
成永旭介紹,由于貝類以藻類為食,所以相對魚、蝦、蟹等海產品更容易受到赤潮毒素污染。不過,并不是所有的貝類都會被毒素污染。“由于赤潮一般出現在外側海域,像蟶子、花蛤、文蛤等貝類一般生長在近海泥灘中,所以被赤潮毒素污染的幾率較低。”成永旭說,“而像貽貝、扇貝、牡蠣等雙殼軟體動物大多吊養,在赤潮期間所產生的毒素更高,更容易中毒。”據介紹,赤潮在高溫季節多發,當水溫低于20度以下時不會爆發赤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