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2 01:15:17
樓市調控,股市不景氣,大宗商品下跌……在遭遇一連串的打擊之后,溫州商人王先生將手中大筆的資金收回,和眾多同行老板聯合起來,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
目前溫州商人手握6000億資金進軍PE,由“炒家”轉向“投資家”。據溫州中小促進協會會長周德文透露,目前溫州民間私募和風投有300多家,資金約1500億元。
但深圳東方匯富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闞治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包括溫州在內的大量民間資本涌入創投行業,使目前該行業僅10%的公司盈利,未來幾年,風投行業或重新洗牌。
“炒家”轉向“投資家”40多歲的王先生從制造業起步,積累了數億資本。和許多溫州商人一樣,王老板曾和親戚組團炒房、炒煤、炒礦,無一遺漏。
到了2011年,王先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投資危機,“炒房”遭遇國家宏觀調控,投資1億元的新能源產業,目前還在焦急地等待收購者。
“現在傳統制造行業成本不斷增加,利潤5%都不到,很多企業虧損。”王和朋友們于去年聯手成立了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只有小學文化的他還參加了民間資本培訓班。
王先生表示,一旦他和朋友發現了好的投資項目,就可以快速籌集上億資金,以股權或其他方式對項目進行投資。目前,“有項目有望在一、兩年內上市”。
29歲的溫州商人趙飛(化名)也對風投感興趣。他22歲創業,有一家投資管理公司。對于如何找項目、如何運作,趙飛和伙伴一直在摸索。
溫州商人的這一轉變,多少受到外來投資機構的影響。幾年前,各大金融機構及深圳、上海等地風投進入溫州,當時當地人只是冷眼旁觀。
深圳東方匯富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闞治東介紹,幾年前他擔任申銀萬國證券負責人時,在二、三線城市布局營業點,并較早在溫州設點,但是客戶并不多,很多溫州人寧愿購買私募基金。
“溫州商人做生意有鮮明的特點,一窩蜂地炒房、炒煤、炒白銀,現在又是不約而同地進入風投領域。”王先生告訴記者。記者發現,每逢周末,溫州各大賓館的投資論壇不斷,還有各種風險投資培訓班。
5月27日~28日,中國(溫州)民間資本發展高峰會吸引了上千名溫州企業家。在項目路演現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一些剛剛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的溫州商人異常活躍,積極討論路演企業的股權投資。
1500億資金涌入溫州民間到底有多少資本在活躍?據溫州相關部門統計,溫州民間資本有6000億,也有人說8000億元。
據了解,目前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奧康集團等溫州傳統產業集團都已加入了創投行列。
溫州中小促進協會會長周德文認為,溫州商人有自己的優勢,他們一般抱團出擊,可以快速募集到大量資金;溫州商人有豐富的投資經驗,有產業背景。
據了解,溫州與其他風投最大不同在于,多采取GP和LP合二為一的模式,即出資者與管理者混合。
溫商進入風投領域,政府也在推動。溫州市市長陳一德表示,面對6000億元溫州民間資本,政府服務相對滯后,市政府將為溫州金融發展搭建平臺,提供金融創新,推動溫州基金、債券等市場發展。未來3年,溫州將推出30家上市公司。
去年6月,溫州市政府牽頭成立了全國首個地級風險投資研究院。院長陳功孟表示,溫州發展正面臨轉型升級之痛,研究院將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實業,投向科技產業。
優勢與短板據統計,截至2010年末,溫州有各類民間資本平臺1326家,其中擔保公司186家,寄售行360家,投資咨詢公司780家。據透露,溫州創投公司超過300家,投資領域主要覆蓋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礦產等,也參與大宗商品、定向增發和后期PE投資。
溫州市科能金屬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卡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在論壇上路演后,已有溫州及知名風投公司近30家與她聯系,一些風投甚至在該產業內毫無背景。
“幾年前是好項目找風投公司,現在是風投瘋搶好項目,有時候多家公司搶一個即將上市的項目,不斷抬高價格。”較早進入溫州的中發君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一高管說,“大家都很急功近利,于是創業板被很多風投機構視為套現工具”。
農田資本一名合伙人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現在溫州這種模式與他們這類專業風投公司形成了競爭。雖然合伙人都是成功的商人,但是他們對很多行業不熟悉,不懂專業知識。
溫州民間股權投資的短板已引起關注。經濟學家溫元凱指出,溫州不缺錢,最缺的是人才,缺少金融專家等高端人才,缺乏將整個股權投資產業鏈打通的人才。有了人才,溫州才可能由民間資本聚集地向股權投資基金基地轉型。
僅10%的風投賺錢“很多人只看到了賺錢,卻沒看到風險。”上海某風投公司合伙人說。
“現在PE過熱,但是真正賺錢的很少,大概只有10%賺錢。”闞治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闞治東介紹,目前中國擁有風投公司3000~5000家,進入創投的資本約萬億。“一些民營投資公司進行跨行業多元投資,造成了整個行業的混亂競爭局面。”
闞治東認為,國內這種風投“暴利”時代是短暫的,行業洗牌是必然。成熟的風投市場應該是分享企業成長帶來的溢價,而非目前這種風投基金擠在企業后端,賺取企業上市前后估值巨大差異帶來的溢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