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8 01:58:42
1239億元,這是三峽庫區26個縣市區最終獲得的后續投資總額。
公開資料顯示,未來10年三峽庫區的投入,將重點解決移民、庫區生態、地質災害等相關問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了解,在這1000多億的后續投資資金中,用于地質災害防治的卻只有100多億元,這使得庫區各縣市國土部門頗為苦惱。
此前,庫區各縣市上報的地質災害治理所需資金高達近3000億元。
3000億元的治災需求三峽工程后續工作總體規劃的起草,始于2008年,在此后的3年間,庫區縣市欲將“一攬子”問題解決,便擬定了詳盡的規劃。
據悉,彼時包括長江委在內的相關單位,在武漢開會時提出“后三峽”時代的總體規劃原則是:上不封頂,要求庫區各縣市預算所需資金。
記者從湖北、重慶等地一些縣市的國土部門得知,由于有了“上不封頂”的規劃原則,26個縣市區經過3年的時間,最終形成的預算資金有數千億之多。僅僅在地質災害治理上,庫區縣市最終上報給中央的所需資金就接近3000億元。
巴東縣國土局一位官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樣的數字讓國家“很為難”,整個規劃涵蓋30多個方面,僅地質災害治理方面的資金,就需要如此之多。
對于各縣市形成預算具體金額的多寡,庫區多個縣市國土部門官員坦承“非常的多”,因為從庫區產業建設、生態移民,到“前三峽”時代的遺留問題等,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上述巴東縣國土局官員表示,庫區各個縣市都想通過“后三峽”時代,實現經濟向好。
5月18日,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議亦指出,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實際結果卻是,庫區地方政府的需求很“豐滿”,但國家最終撥付的資金卻很“骨感”。
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吳永鋒對此認為,庫區各地方政府有著自己的考量,所需資金與國家最終撥付的金額相差較大,也屬正常。
治理資金已缺位兩年記者在宜昌、秭歸、巴東,以及重慶萬州,實地調查發現,前述問題確已成為過去“累及”庫區經濟的重要因素。但受困于有限的資金,三峽庫區在移民、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仍然問題重重。
據了解,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庫區縣市已有兩年多時間沒有領到治理資金。
以巴東縣為例,受蓄水影響,當地地震和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每年用于這方面的治理費用近百萬元。早前,這部分資金都依靠中央的撥款。而在2009年后,中央停止撥付地質災害治理資金,當地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陷入困境。
巴東縣國土資源局總工程師鄧明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災害治理資金極度匱乏,去年他們無計可施,只好向縣政府借了50萬元。
鄧明早指出,地質災害治理資金不像災區生態資金投入那樣,有一定的固定性和可估性。地質災害隨時可能發生,對滑坡等災害的監測絲毫不能松懈。而監測需要大量的人員,由于目前的技術有限,大多采取群防群策,因此需要的人手很多,但目前的情況卻是,沒有足夠的資金給這些人員發工資。
巴東縣目前的地質災害點有173個,鄧明早說,每個地質點國家規定的治理資金是3000元,每年所需的資金就要50多萬元。而巴東監測點的技術人員的報酬僅為每年1000多元,“許多人不愿意干”。
記者在該縣提供的資料中看到,“2009年以來,國土部門地災監測經費和應急搶險經費沒有得到落實,地災監測防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松勁的現象。”
另據記者采訪了解,巴東縣的情況絕非孤例。與巴東毗鄰的秭歸縣,其納入國家治理的災害點有250多個,所需資金約75萬元,而這部分資金近兩年來也沒有得到落實。
盡管有了100多億元的地質災害治理后續投資,對于庫區26個縣市區來說,未來10年的災害治理依然任重道遠。
相關新聞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