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9 01:42:24
在有關部門徹查宏觀經濟數據泄密的敏感時刻,國家統計局將于下周二(6月14日)公布5月宏觀經濟數據。
就在6月8日,國際知名通訊社路透社即預測:中國5月CPI預計較上年同期上漲5.4%,追平3月份創下的32個月高位。
就物價指數等宏觀數據進行調查,并搶先于國家統計局之前公布數據,已成為以路透社為代表的媒體及相關機構的 “例行公事”。在這一“公事”上,路透社對數據“預測”的精確度,令人驚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收集2008年以來的數據發現,路透社已經累計7次精確“猜”對了我國的月度CPI數據。
在驚嘆的同時,路透社如同世界杯期間那只神奇的“章魚哥”的角色遭遇廣泛質疑,并引發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究竟是誰在向境外通訊社泄密?
CPI數據2年7次“被發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08年開始,路透社多次援引“消息人士”的信息,準確預測CPI等宏觀經濟數據。
2008年4月11日,路透社援引“官方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3月CPI同比增幅料達8.3%。這一數據同一周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完全吻合。
2008年5月9日,路透社再引“消息人士”話:“中國4月CPI同比漲幅可能達8.5%”。這一預測與市場之前認為CPI將保持平穩的預期大不相同,而國家統計局于幾天后公布的國民經濟數據中,4月CPI數據同比增長恰為8.5%。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標題和正文都使用了“可能”等預測性詞語,但細心的讀者卻發現,報道中還提到,“他們沒有提供分類信息”,并且提供消息的人士表示,“數據也有可能在最后做小幅修改”。當下人們據此分析,兩名接受采訪的“消息人士”很可能就是參與或與統計工作非常接近的人士。
路透社“搶先公布”宏觀數據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2008年6月10日,路透社發布《中國5月CPI同比上漲7.7%較上月明顯回落》一文。國家統計局于兩天后才公布這一數據。
2008年7月8日,路透社又引兩位官方消息人士的說法稱,中國6月份CPI同比上漲7.1%,上半年CPI同比上漲7.9%。這一次,路透社的文章中已經沒有“可能”等預測性用語,儼然默認了該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7月15日,路透社再次以3位官方消息人士為消息源,稱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10.4%。
這三個重要宏觀經濟指標,與國家統計局于當月17日才發布的數據果然無異。
至此,路透社屢屢提前 “公布”經濟數據之事開始受到媒體關注。2008年,《每日經濟新聞》曾展開調查,并于2008年7月發表《CPI數據疑遭泄露續:路透社稱發布前已傳開》一文,相關學者亦建議司法介入調查。彼時,國家統計局官員否認內部人士泄密。
事實上,業界的懷疑并未妨礙路透社在對中國經濟數據的預測上保持良好表現。
2010年6月8日,路透社對5月出口50%同比增速的預測,以及6月9日,路透社稱“5月CPI同比上漲3.1%“,在其后雙雙“應驗”。
今年2月14日,在統計局公布2011年首月宏觀經濟數據的前一天,路透社發文稱,“據兩位市場人士透露”,市場傳言中國1月CPI同比上漲4.9%,低于市場預期,并指出“主要因官方調整了CPI的權重”。
2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CPI數據,的確并非此前市場普遍預測的5.3%,正是調整權重后的4.9%。
“泄密”鏈條查處難據記者了解,提前獲得關鍵經濟數據的境外媒體并非路透社一家。業界人士擔憂的是,究竟是誰在連續向境外機構泄露關鍵數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實,2008年12月份的進出口數據,以及2009年7月16日公布的當年上半年GDP數據,都曾被境外媒體準確預測。
2009年1月13日,海關總署公布了2008年12月以及2008年全年外貿數據,就在海關總署發布官方消息的前一天,美國道瓊斯通訊社提前準確預測出了這一組數據,甚至連小數點后的數字都完全一致。
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2010年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被提問此事。盛來運稱,“國家統計局非常譴責這種提前泄露還在保密期的數據的行為。”盛同時表示,國家統計局正在按照相關的規定和程序進一步了解和處理此事,這件事情將引起統計局更加注意加強數據發布方面的一些管理。
針對數據泄密,國家統計局不止一次表示“嚴厲譴責”、“嚴格調查”。近期已有媒體報道稱,今年三四月份,國家統計局辦公室一名秘書與央行研究局宏觀經濟研究處某研究員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至今未回。
農業銀行高級經濟師何志成指出,美國的重要經濟數據保密工作做得很好,而歐洲則每每有數據發布,網上提前就會有正確內容公布時。
他就此分析指出,其中原因在于,歐洲國家多,環節多,難以保密。而我國重要數據在發布之前會按照快報的方式報送有關國家主管部門,然后再發送央行、發改委、國研中心等部門,目的是為了進行一些修改和調整。也正因為有如此多環節,數據有可能在多個環節出現泄密點,且由于信息傳送的范圍太大,調查查處很難。
經濟學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已經出現的泄密鏈條,國家應該加大保密力度,同時從嚴調查泄密的嫌疑人員。
相關新聞5月進出口增速料走軟 順差或創年內新高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明日(6月10日),海關總署將公布我國5月份進出口數據。業界預計,受全球及中國經濟放緩影響,我國出口增速將會小幅下滑,但由于國內需求受到抑制,外貿順差或創年內新高。
多家機構預測,5月外貿順差或會達到175億美元左右的水平,大幅高于4月份的114.3億美元。
進出口增速或雙降根據海關總署數據,4月份我國進口和出口增速均在20%~30%區間,其中出口29.9%的增速略強于此前預期。
高盛高華報告認為,5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將放緩至20%,環比增速也將從4月份的26.9%降至約25.5%,較此前6個月超過40%的均值有明顯回落。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結合基礎原材料和礦產資源近期價格走勢變動,預計出口增速將降至23.5%。
瑞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分析稱,5月PMI進口指數、新出口訂單仍然處于低位,顯示了國內外需求減少對外貿活動的影響。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較為復雜的情況下,中國出口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其放緩趨勢符合預期。
進口方面,由于去年基數較低等原因,5月進口同比數據可能出現小幅上漲,但增速會有所放緩,與年初的強勁態勢不可同日而語。
5月先行指標PMI的進口指數為50.5%,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已經顯示了緊縮政策對國內需求的負面影響。
魯政委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內生產放緩、日本地震影響進一步顯現,可能繼續帶動進口減速。同時,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可能助長貿易商的觀望情緒。
順差或超170億美元鑒于去年5月出口基數高,而進口基數低,盡管機構均預計今年5月出口增速下降,但仍將創下近半年內的最大貿易順差。
瑞銀預計,外部需求減弱將造成5月份出口環比增速放緩,而庫存偏高也將抑制進口的增長勢頭。盡管如此,5月份貿易順差預計將超過170億美元。
高盛高華預測,5月份貿易順差將從4月的114億美元升至166億美元。興業銀行也預計,貿易順差將比上個月增加56億美元,最終達到170億美元的水平。
中國一季度還曾出現7年內的首次季度逆差,若果然如預測的這樣,今年二季度進出口便是出現了大反轉,僅該季度兩個月順差就會再次達到近300億美元。
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茲暉認為,一季度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歐美經濟不景氣,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且企業囤積原材料。他預測稱,未來隨著歐美經濟逐步穩定,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最終會推動中國的出口產品價格上漲,與此同時,企業不可能無限制囤積原材料,進口增速就會放緩,而出口將會快速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