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2 06:55:03
不僅股價“雪崩”令持有者恐慌,圍繞中概股信披、審計等企業誠信問題,也成為了機構投資人的眾矢之的。
每經記者 楊可瞻 鐘子宏
許多人都熱衷于玩新浪的微博,或者看網易上的“公開課”,或者在當當網上訂書。但很少會有人注意到,近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股價都經歷了斷崖式的下跌。今年1~5月,新浪最多上漲超過了1倍,但從4月下旬開始,其股價跌去近四成,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搜狐和網易身上。而這些股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以下簡稱中概股)。
相比上述知名公司,其他一些中概股更為慘烈。5月發行的世紀佳緣、人人網、網秦均遇破發。其中麥考林股價從發行價11美元下跌到3美元左右,下跌超70%,網秦上市破發后大幅下跌超五成,至5美元左右……
中概股遭遇拋售是如何演進的?其未來還將怎樣演化?對同類A股上市公司還將有什么影響?
中概股,特別是通過反向并購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最近一直處于風口浪尖上。不僅股價“雪崩”令持有者恐慌,圍繞中概股信披、審計等企業誠信問題,也成為了機構投資人的眾矢之的。
恐慌升級,距今大約只有50天時間。
中概股集體大跌
自今年4月20日以來,一場誠信危機逐漸蔓延至幾乎所有的中概股上。但這并非意外,相反早已有了苗頭。
去年11月,研究機構MuddyWaters發報告稱,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大連綠諾股票是一場騙局,包括其真實銷售數據遠低于財報、客戶關系不存在等。同時下調評級至“強烈賣出”,目標價設在2.45美元。事發后,綠諾股價在1天內暴跌了15%。
綠諾丑聞并沒有感染其他中概股,許多中概股反而隨著美股的一輪小牛市而大幅上揚。據統計,今年1~5月,新浪最多上漲超過1倍。百度最多上揚近50%,盛大和搜狐最高漲幅則分別接近30%和62%。同期,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最高漲幅均只有9%。
到了4月下旬,很多中概股的噩夢就此開始,其中不乏很多通過IPO上市的績優股。記者發現,截至本周四收盤,新浪股價跌去36%。百度累計下跌約18%,網易和搜狐則分別下跌22%和32%。同期,納斯達克指數下跌4%。值得一提的是,在盈透禁止客戶借入資金買入159只中國公司股票后,本周中概股遭遇集體拋售。周三,包括教育、醫藥、太陽能和網絡等中國概念板塊全線下挫。其中,新浪、優酷跌幅均超過11%,當當網下跌接近4%;人人網跌幅超過13%,創上市以來股價新低。
更明顯的一個現象是,此前享受明星股待遇的中國公司,齊齊進入破發大軍。據統計,除麥考林、當當網等知名企業破發外,5月發行的世紀佳緣、人人網、網秦均遇破發。其中麥考林股價從發行價11美元下跌到3美元左右,下跌超70%;當當網6月7日破發后,下跌約13%至14美元附近;此外,世紀佳緣下跌近7%,人人網下跌35%至9.17美元,網秦上市破發后大幅下跌超五成,至5美元左右。
“昂貴”的中概股
如此龐大的破發潮背后,是中概股財務造假,還是互聯網泡沫破裂所致?
首先,無法否認互聯網整體出現了泡沫。由于投資者對互聯網新技術的樂觀情緒蔓延,導致投資過度而產生泡沫。記者統計發現,近一年,中國在美上市科技股一年平均漲幅高達48.71%,遠高于美國本土科技明星股20.49%的平均漲幅,且高出同期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累計漲幅(15.22%)約34個百分點。
將美國科技明星股與在美上市中國科技概念股比較發現,后者的市盈率、市銷率均比前者高出1倍以上,但每股收益均比后者低,這暗示中國科技概念股較美國科技明星股存在一定的泡沫。記者將百度和谷歌比較發現,百度目前市值429.8億美元,過去12個月市盈率77.01倍,市銷率為44.2倍,每股收益為1.6美元;而谷歌市值1665.2億美元,過去12個月市盈率20.07倍,市銷率為5.84倍,每股收益近26美元。
i美股分析師江濤在4月發表的中概股TMT板塊泡沫研報中稱,從市盈率看,中國在美上市科技股的市盈率為66.80倍,是美國本土科技明星股的1.69倍。入選樣本的20家美國公司均為盈利,而20家中國公司有3家為虧損,算上這個影響,市盈率反映出估值差異要更大;從市銷率來看,20家美國本土科技明星股的平均市銷率為4.39倍,而中國在美科技股的平均市銷率為17.87倍,后者為前者的4.07倍。
不可忽視的是,對沖基金大佬被爆虧損,也是加速市場不信任中概股的原因之一。報道稱,因MuddyWaters看空嘉漢林業,這家由保爾森基金持有的公司股價在2個交易日內跳水逾七成。保守估計,保爾森可能虧損接近5億美元。
SEC首發風險警示
反向并購——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中概股近期表現如此糟糕。
6月9日,美國證交會(SEC)在其官方網站最顯著的位置發布了一項聲明,警告投資反向并購公司可能遇到的巨大風險。其中,SEC首次提出,在投資反向并購公司前,投資者應考慮潛在風險。
同時,SEC還披露了最近涉及反向并購公司的執法情況。包括HELI等6家反向并購公司被勒令暫停交易。其中,因未披露獨立審計師違規辭職,SEC停牌HELI。另外,因未向交易所提交定期報告,SEC還將DigitalYouthNetwork、HIET和ARFR等公司一并停牌。值得一提的是,被暫停交易公司綠諾國際和中國(陜西)長江礦業新能源股份均來自中國。
反向收購,即一家私人公司通過收購一家已上市公司足夠數量的股份,從而實現借殼上市。一來其上市費用更低,二來企業也不需要披露招股書,從而規避嚴格的監管。
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資料顯示,從2007年1月至去年3月31日,共有159家中國公司通過反向并購在美上市。
有意思的是,2009年,通過反向并購上市的中資企業比重達到30%。而2007年時這一比重還僅是21%。相比之下,2007~2009年,通過IPO上市的中國公司占總IPO比重分別是11%、10%和20%。
事實上,今年3月以來,已有超過20家中概股被曝光審計對象的財務問題,接近20家公司遭遇停牌或摘牌。但中概股下跌并沒有在此時發生。
首先捅破“窗戶紙”的,是一家名為盈透的美國券商。本周其宣布,因擔心不斷上升的風險,將開始禁止客戶借入資金買入159只中國公司股票。包括新浪、搜狐、UT斯達康等明星公司。
恐慌可以蔓延。繼盈透后,券商TDAmeritrade也聲稱正密切關注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幾乎同期,另兩家券商嘉信理財和Scottrade也開始作出調整。其中,前者已調整相關保證金水平。后者則禁止客戶用借款買入55家中國公司股票。
延伸閱讀
A股同類公司隨中概股下跌 專家:沖擊有限
每經記者 楊可瞻
記者留意到,許多中概股本輪見頂在4月20日附近,創業板恰好在隨后一周左右創出了年內最大跌幅。資料顯示,截至4月29日當周,創業板指數暴跌9.15%,創業板綜合指數跌8.7%。
以樂視網(300104,收盤價22.47元)為例,其營業模式類似優酷網。相比之下,今年1季度,樂視網凈利潤2906.42萬元,收入1.05億元。同期,優酷凈利潤和收入則分別為-716萬美元和1955萬美元。據統計,今年5月以來,樂視網跌幅達17%。
另外,主營網絡廣告和互聯網增值服務的順網科技 (300113,收盤價23.50元),則接近搜狐。今年1季度,順網科技凈利潤1123.84萬元。同期,搜狐凈利潤則達到4481萬美元,同比增長48%。據統計,今年5月以來,順網科技累計下跌16%。
兩個市場同類股票價格下行的時間點相差無幾,是否表明兩者有關聯?
對此,巴黎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概股遭遇誠信危機,對類型接近的A股公司肯定有沖擊,但這些沖擊只是觀念上的。
陳興動進一步分析道,過去反向并購太多,有些概念股確實有問題,導致泡沫破滅。但美國投資者沒有區別對待,因此所有的中概股都受到沖擊。但由于中、美市場環境差異,國內投資者顯然不會單純因海外誠信危機而拋售A股。更重要的是,創業板和中小板的誠信問題將被更加關注,特別是如何健全A股的相關機制和經驗,但這并不代表看空相關A股。
另外,欲赴美上市的反向并購公司肯定受影響最大。相比新浪這種通過IPO上市的大公司,情況會比前者好很多,畢竟其有很好的業績支撐。
東莞證券首席分析師俞杰也表示,中概股短期內其估值存在下降的可能,但是對國內同類上市企業只是起到提醒作用,并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近期A股同類上市公司股價下跌主要受創業板整體下跌拖累,而不是因為中概股受到牽連。
東莞證券策略師潘紹昌認為,中概股財務造假問題對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短期內有一定的影響,因為美國可能加大監管力度,但這不會改變中國優秀的企業赴美上市的步伐。同時,同類創業板企業和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短期內會有同漲同跌的聯動關系,并且后者的估值短期內會存在估值下降的可能,這可能帶動同類創業板股票的估值短期內下降。但是長期來看,這些企業的業務主要在中國國內,其股票依然備受投資者關注,估值下降的空間也有限。
“中概股肯定有作假,當做空公司到了一定程度,市場情緒就會受影響”。睿盟投資咨詢基金經理特許金融分析師張錫營稱,“但中國情況不一樣。首先,國內特別是主板上市標準普遍更嚴,像一些赴美上市公司就無法登陸A股。其次,國內投資者更看重PE及盈利預期。和海外不是一個概念。故如樂視網等公司不會受明顯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