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2 01:40:02
不僅是近期銀行系基金連續延長募集期,陽光私募也出現募集失敗,其他如房地產等實體經濟行業也忙著四處拆借資金。
每經記者 李娜
在《每日經濟新聞》昨日報道《延長募集袖珍再現 銀行系基金“啞火”》的同時,背靠農行強大渠道優勢的農銀匯理基金公司昨日也宣布,延長旗下債券型基金募集期。
不僅是近期銀行系基金連續延長募集期,陽光私募也出現募集失敗,其他如房地產等實體經濟行業也忙著四處拆借資金。
據了解,近期即使是銀行也患上了資金“饑渴癥”,直喊缺錢:央行接連上調準備金率創出歷史高位,進一步縮窄了銀行貸款空間;存貸比中期考核日的步步臨近,給各家銀行帶來存款的巨大壓力……正因為如此,低風險理財產品,尤其是短期產品,成為了銀行近期重點攻占的市場。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飆升至7%,理財產品7天年化收益率5.8%,10天年化收益率4.5%,14天年華收益率5%,21天年化收益率6.3%……《每日經濟新聞》將從這一串串數字開始,揭秘基金銷售不給力的關鍵。
理財產品前5月募資規模5萬億
2008年以來,基金業的規模萎縮。而同期銀行的理財產品募資規模則是呈現出爆發性增長。
據統計,銀行理財產品募資規模已經從2007年約4000億元猛增至目前7萬多億元,僅今年前5個月就發行7000多款,規模超過5萬億元。
而同期的其他數字,可以對比出銀行理財產品募資之巨大:今年1至5月,新增貸款不過3.53萬億元;今年前5個月,公募新基金的募集資金僅為1630.91億元,不到銀行理財產品的一個零頭。
另據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6月11日至6月17日,38家銀行共發行了280款理財產品,較上周增加24款,其中37家中資銀行發行277款,其余3款由1家外資銀行發行。中資銀行平均每家上周發行的產品數量超過了7款
“盡管專家都說CPI有可能在6月中旬達到頂峰,不過下半年要大幅降下來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市場資金面又是這么缺錢,上海銀行間拆借利率都快到7%,注定銀行理財產品的‘好日子’還要繼續。”中行的理財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公開數據顯示,本周一,上海銀行間拆借利率大幅上漲300個基點,狂升至6.955%。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向來受到shibor的影響較大。
低風險基金產品受挑戰
面對理財產品兇猛的態勢,基金業受到的波及是不言而喻的。在接受采訪的基金市場人士都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產品對基金的影響是深刻且全面的。
滬上某基金公司市場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前5個月,銀行理財產品募資5萬多億元,而基金行業發展十年,截至目前管理規模為2.3萬億元,券商行業的理財產品規模更是只有區區1270億元。原本應該是財富管理市場主力的證券行業,正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
某大型基金公司的市場總監則是進一步告訴記者,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是我們國家的金融體制是以銀行為主導的,而這種具有強大號召力的金融產品也往往從銀行內部產生出來。”
就目前公募基金的布局來看,首先受到波及的就是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產品。
貨幣型基金以流動性好曾受到市場追逐,而在銀行不斷推出優化的超短期產品面前,優勢也不斷喪失。貨幣型基金申購贖回在途時間需要3個工作日,而不少銀行都推出理財產品實時到賬的功能。目前貨幣型基金的七天年化收益率為3%~4%,而隨著銀行理財產品近期不斷攀升的收益率,4%以上的不在少數。
貨幣型基金產品的優勢,或許僅剩下1000元低廉的進入門檻。就具體債券型基金的收益率來看,扣去進出的手續費后,大部分債基的收益率并不具備明顯優勢。來自海通證券的統計顯示,截止到5月27日,債券型基金最近三年年化收益率只有6%。
年化收益率比拼戰
2006年至2007年,是基金行業黃金時期,全民瘋搶基金的景象至今仍讓不少基金從業人士甚為感嘆。而如今,昔日的景象卻如此熟悉地復制在了銀行理財產品身上。
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多家銀行網點發現,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尤其是短期系列的產品甚是搶手。在攬儲的壓力下,銀行幾乎陷入了一場理財產品收益率比拼內戰。
記者在工行某營業網點了解到,一款14天年化收益在5%的理財產品,5萬元起步。盡管這款產品到期后在第三個工作日資金才能到賬,年化收益率也并不具備絕對的優勢,不過剛開始發行就受到客戶的追捧。
農行的一位理財人員向記者表示,昨日農行在網上銀行推出了一款7天年化收益率達到了5.8%的產品。“你要趕快去搶,一會兒就賣完了。”該工作人員不斷叮囑記者。
光大銀行推出的10天期產品,年化收益率也給出了4%的“高位”。招商銀行推出的21天產品,年化收益率為4.5%。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民生銀行的理財產品通常收益率比較高,記者了解到,此前民生銀行于6月18日至6月19日發行的低風險品種D14-普款-100期,14天年化收益率為5%。
而據中行一位負責理財的工作人員介紹,中行推出的博弈定制的系列產品,得到了客戶的好評。該產品為21天年化收益率高達6.3%,起步門檻1000萬元。另一只同期年化收益率為6%的產品,門檻50萬元起。在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到的同期限產品中,此款產品的收益無疑是最高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款產品在到期日后可以實時到賬,由于發行期只有兩天,客戶很多都選擇了提前預約。
投資者買 上市公司也買
據了解,通常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發行的規模都在10億元以上,個別收益率高的產品,往往要求的起步門檻比較高,總規模也有所限制。
一位投資者在微博上表示:“樓下的中信 (銀行)6天理財年化收益率6%。民生銀行有一堆5.8%、5.5%的產品,招行白金卡也有5.5%產品。天天看著不同銀行的收益率,老百姓就玩‘資金大挪移’了。”
更有投資者感嘆到:“看到銀行正午時分啟售一款理財產品,就去吃了一個午飯?;貋砭蜕暇W下單,結果賣光了!五萬、十萬起售的理財產品,賣出的速度堪比網上掛號和火車票!”
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近期上市公司也選擇購買理財產品。伊立浦(002260,收盤價9.90元)發布公告,宣布董事會同意公司使用不超過3000萬元自有閑置資金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巴曙松也在微博上寫到,“今見到某上市公司上月發債籌資九十多億,其中四十億用作購買信托理財產品。”
記者調查
投資者需求:安全,安全,還是安全
◆退出股市的張先生
在4月中旬成功從股市逃頂后,投資者張先生并沒有閑下來,反而變得更為忙碌,忙著在各家銀行間尋找新的投資目標,短期理財產品成為了首選。
“我從股市退出來后,就在研究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也在各家銀行來回挪。銀行低風險產品比較安全,收益也基本上有保證。感覺特別明顯的是,6月份以來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漲速非常驚人。銀行間也在拼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就目前來看,銀行推出的信托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很高。房地產目前信托類產品的收益率波動范圍在9.5%~13%,這個主要是取決于資金量的大小,不過這種產品風險比較大。”張先生一談到銀行理財產品,跟記者如數家珍。
◆虧不起的王女士
在中行某網點,記者碰到一位前來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王女士。
“今年股票也虧,券商理財產品也不行,公募基金也虧,專戶一對多也在虧,私募都逼近清盤底線了。”在股票不當道的年代,王女士為了一個好的投資標的,左選右選。
“看來看去,也只有銀行理財產品比較安全。就收益率也比貨幣型基金高,流動性又好?,F在通脹這么高,就掙個三瓜兩棗的,虧不起??!”
◆賣產品者:“投資者要的是安全”
“今年市場不好,也只能買理財產品。”一家大型銀行的個人金融部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有的投資者暫時從股票和基金市場撤退轉戰理財產品,還有一種就是喜歡比較穩定理財的投資方向。”他表示,“就目前來看,前一種投資者喜歡短期的,這也是近期短期理財產品火爆的原因,這類型機構客戶比較多。”
“而后一類投資人則是比較喜歡半年期的產品,他們不喜歡經常往銀行跑。具體來看,投資者還是從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率多方面來考慮的,安全性放在了首位。”
記者手記
4%年化收益率基金真的遙不可及?
不久前,基金業內人士王群航曾在微博中這樣寫道:“為什么銀行的理財產品那么熱銷?得到的答案很驚人: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高,且穩定。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過紕漏,8%。”
在記者本次對理財產品調查中,多家銀行從事個人金融業務的工作人員表示,8%的收益產品主要針對的是高端且資信狀況非常好的客戶,產品也主要以定制為主。通常大眾化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都在4%至5%。
無法否認的是,近期的理財產品十分暢銷。和超過5%的CPI相比,年化收益率在4%到5%的銀行理財產品連抗通脹都做不到,但至少超過儲蓄。
在我們審視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時,是否應該先來看看公募基金交出的成績單?海通證券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自2008年6月2日至2011年5月27日,開放式股票型基金(剔除指數型基金)、開放式偏股型基金、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率對應為-1.2%、0.28%、2.28%和6%。
數據進一步顯示,年化收益率超過4%的開放式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數量分別為17只、17只和42只,總計只有76只。開放式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率最高的為華夏復興,達到了15.87%;混合型基金中,華夏大盤精選三年年化收益率為27.15%,金鷹中小盤和大摩資源優選兩只基金則是在12.5%附近。債券型基金中的易方達增強回報拔得頭籌,其A類三年年化收益率達到了9.67%。
上述數據無疑再次表明,納入統計的271只基金中,只有76只基金能實現4%的年化收益率,占比接近不到三成。而能實現三年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的也只有52只基金,不到兩成。投資者要想在眾多基金中甄別上述高收益基金,絕非易事。
毫無疑問,隨著市場的大起大落,以及如“老鼠倉”這樣傷害投資的感情的事情接連見諸報端,無疑讓基金業成為“只管發產品,拿錢不干活”的整體形象,讓投資者逐漸選擇遠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