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1 01:44:01
部分物資降價正在悄無聲息地來臨,一年多來的抗通脹逼近終點了嗎?
盡管7月份CPI增幅在6%以上的可能性很大,但通脹是否已屬強弩之末也引起了關注。通脹的洶涌波濤將在下半年逐漸“退潮”,部分業界人士對此似乎都很認同。基于此,宏觀經濟環境或許將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最大的預期在于加息將更加慎重。
加息調控是否已然“馬放南山”?投資,尤其是保障房等房地產投資能否把經濟增長下滑的勢頭拉起來?抗通脹,消耗了不少的經濟增長動能,決策層該如何為經濟步入新一輪增長周期指明方向?針對這些疑問,記者邀請4位經濟學家共同探討。
對話記者 胡健 陳舒揚 楊芮對話嘉賓賀鏗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左小蕾 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汪濤 瑞銀中國經濟研究主管劉元春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通脹居高 貨幣政策基調難改變 NBD:有觀點認為,這輪通脹是由結構性問題引起的,而不是貨幣超發的原因,怎么看本輪通脹的成因?左小蕾:這兩個問題肯定都有,不能偏頗地非此即彼,兩方的看法都只是強調某一個方面的原因。通貨膨脹肯定是貨幣現象,但是不能忽略結構性問題、信息不對稱、引導性政策等方面對其的作用。就像美元發多了也一樣引起全世界通脹一樣,中國的貨幣發多自然會導致通脹。
今年初以來,新增的價格上漲因素也不能忽略,比如輸入性通脹的新增影響。包括石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年初出現一輪大幅上漲,對中國以及各國通脹構成巨大的輸入性壓力;民間資金在外面周轉再回來帶來的流動性,不是貨幣政策能夠控制的,這些是新問題。還有自然災害帶來的糧食價格可能上漲的預期,由一些很復雜的問題帶來的食品上漲壓力、勞動力工資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等。
賀鏗:現在的通脹明顯是成本推動的,跟多年實施的積極財政和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有關,其他原因都是次要的。存在貨幣超發,但并不如有些觀點說的那么嚴重。一年新增貸款10萬億肯定過高,我們的經濟不需要這么多貨幣。
NBD:怎么評價當前的通脹形勢,是向下了么?
汪濤:6月份6.4%的水平與我們的預期一致,6.4%已經接近頂峰,如果這不是頂的話,7月份會是一個頂。大部分的經濟學家對見頂的時間略有調整,這包括食品價格和豬肉價格非常難以預測有關系,6月份豬肉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57%,環比5月份上漲百分之十一點幾,進入7月上旬,豬肉價格仍然在上漲,從目前的態勢來看,7月份的CPI增幅不是接近6月份,就是超過6月份。
NBD:貨幣政策會變寬松么?
汪濤:通脹處于3年來的高位,而且短期仍然保持高位運行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基調非常難以改變,這個基調就是穩健的貨幣政策。之前有人呼吁或者是預期宏觀政策可能會放松,因為他們覺得經濟在減速,國外的經濟狀況不太好,預期會有放松。但我們覺得,通脹仍然在攀升、在高位的時候,宏觀政策很難進行調整,仍然會保持穩健的基調。
最重要的是看貨幣信貸的目標,跟加息、存款準備金概念不要簡單地等同起來。在中國貨幣政策是定量的,我們一貫是量化寬松或者是量化緊縮,今年的貨幣M2增長16%,目前我們的判斷是今年不會對這個目標加以修正,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會有7萬~7.5萬億元,相當于貸款余額增長15%~16%,社會融資總量會保持在14萬億元左右的水平。實際上,從4月份以來,資金流動性就沒有一季度那么緊,從流量和環比來說,下半年資金會相對一季度寬松。
NBD:會不會還有加息和提準?
汪濤:我們認為7月份的加息有可能是最后一次,但從目前的判斷來說,如果7月份的通脹還是在6.4%左右或者更高,不排除在8月份還會有一次加息。存款準備金的調整,前半年每個月一次,我們認為下半年不會有那么多,資本流入在外管局加強資本管制的時候有可能會減少,而且下半年會繼續減少,對沖的量會減少。央行在置換央票,上半年到期很多,沒有轉期,而是用存款準備金替換。這樣就是減少了央行的對沖成本,而且把這個對沖成本轉嫁給商業銀行。現在央票的到期量不是很多,所以我們認為下半年存款準備金不會大幅度調整。
投行唱空 但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NBD:中國經濟半年報較為優異,如何理解此前國外投行的大舉唱空?如何判斷下半年的情況?左小蕾:我認為他們是希望中國放松貨幣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資本市場的大幅度套利。試想,一放開政策,房地產肯定立馬漲起來。國內外都了解中國政府的偏好,就是中國經濟增長不能下來。所以,他們唱空的目的就是給政府放松貨幣政策施壓。現在的經濟增長是很平穩的,一旦放松貨幣政策,房地產和其他領域將全部失控。我們一定要先明確國外投行的目的。
政府今年上半年把控制通脹放在了突出的位置,采取了一攬子的調控政策,下半年政策效果應會逐漸顯現,這對通脹形勢趨緩當然有積極作用。控通脹的同時,我們本來就在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現在是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是緊縮的,我們的增長速度稍微放緩,去調整一些需要調整的東西,9.6%的增長率很好,我預測今年全年應該有9%~9.5%的增長。
NBD:汪老師,您是外資銀行的中國研究主管,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形勢?
汪濤:中國經濟沒有硬著陸,經濟處于溫和減速狀態。在過去兩個月,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談得比較多,二季度的GDP增長是9.5%,比一季度略有放緩。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是比較強勁的,到目前略有放緩,一方面是因為信貸有一定的緊縮,尤其是一季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去庫存”,現在去庫存的過程仍在進行。我認為三季度經濟會有所反彈,之后企穩,全年的GDP增速是9.3%。
NBD:保障房建設能成為下半年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嗎?
汪濤:隨著保障房建設升溫,預計經濟的環比增速將在三季度反彈。
從房地產市場和建設活動上來說,商品房市場的銷售和新開工都會受政策影響而下降,但是,目前還沒有出現下降,我們覺得將來的幾個月,隨著政策的執行,有可能出現銷售和新開工繼續走軟。
目前,保障房的建設狀況其實并不太好。5月份,保障房開工率只有34%,到6月份已接近50%,我們不是特別清楚是不是貨真價實地開工。最近這段時間,地方政府仍處于籌集資金、籌劃項目的過程,前面開工比較緩慢是在意料之中。現在的規定是在11月底以前要完全開工,我們覺得地方政府會在三季度突擊開工,以力爭實現這個目標。
結合保障房和商品房這兩個市場來說,我認為商品市場會下降、保障房會增強,全年房地產建設的量,我們認為有望增長5%~10%,這個量是指開工量和開工面積,不是指資金。這比去年大為減緩,但仍然處于比較健康的水平。
問題重重 結構調整絆腳石多 NBD:通脹有可能“退潮”,經濟也可能平穩增長,但結構調整似乎是今年三大任務中最薄弱的環節?賀鏗: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高耗能的產業越來越多,民生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財政應該收緊,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應該停止,GDP考核指標應該淡化。經濟增長即便有所放緩也是正常的,老百姓收入增長,消費也是帶動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力量。外貿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方面,作為傳統行業,卻遭遇到政策的歧視。如今外貿企業成本上升、利潤越來越薄,應該采用結構性減稅的財政手段,降低他們的稅負,給他們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NBD:劉老師,您曾說消費拉動經濟存在明顯隱憂,并極有可能受挫;投資繼續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經濟增長存在重回2007年之前增長模式的風險,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何如此困難?
劉元春:激勵體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以GDP為核心的體制沒有改變,地方的投資饑渴沒有變化。
從深層次的制度體系上來說,收入分配不均衡,居民收入不支持消費增長,儲蓄率偏高,導致投資主導的發展模式。今年對房地產和汽車行業的調控,還有通脹的影響下,上半年的消費實際增速明顯放緩,下半年這一趨勢也不會有大的改變。如果政府對地方考核指標發生變化,民生權重被提高,這將具有長期效應,短期效果并不明顯。
NBD:結構調整另一個問題便是中小企業融資難,這個問題不解決,產業可能就會空心化。
劉元春:從統計數據上看,農村金融和中小企業貸款的增速并不低,而中小企業資金鏈吃緊,一定程度上是一部分銀行的信貸資金流入了其他投資或投機領域,泡沫經濟會像黑洞一樣將產業資金吸進去。
從信貸政策內部來說,增加支農和對中小企業的定向貸款,相關部門應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管。
在企業層面,應加強產業轉移,在新產業的發展上,政府應做一些基礎性的鋪墊工作。
NBD:高達10萬億的地方債務是個安全隱患,但似乎下半年國家會對某些地方融資平臺定向寬松,如何看這個問題?
劉元春:應該說是在監管的前提下放松。城鎮化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也是構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最主要的動力。中央現在采取的是分類處理的措施,對于商業可持續性的和有關民生的項目,會繼續給予支持。在加強定向資金貸款的同時,通過其他工具,比如企業債的方式進行融資。
汪濤:據我了解,地方發債的思路會分幾步走:第一步是中央政府代地方發債,這個已經實行了兩三年,會繼續做下去,這是由中央財政兜底,風險比較小;第二步是允許一些地方發行特別建設的債務,這個已經開始試點了;第三步是允許做地方的政府債。
我認為第三步需要比較謹慎地“走”,因為在走這一步之前,應該理清地方債務存量,需要明確如何化解存量。從流量上來說,也需要明確如何有效地讓地方還債。如果地方政府本來就沒有錢做事情,去發債券和向銀行借款,這只是途徑不同,并沒有解決問題的實質。
結束語:如果通脹會在下半年“退潮”,經濟活動的重心或許將逐漸轉移到發展上來,保障房、積極的財政政策,一系列“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將成為刺激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結構調整可能仍然步履維艱,這或者需要我們犧牲一點速度來達成調整結構的目的。謝謝大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