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房產

每經網首頁 > 房產 > 正文

環境稅改革提速地稅每年或多收200億

2011-07-21 01:48:02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7月19日,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要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推進資源稅費和環境稅改革。至此,推進環境資源稅改和優化產業結構等其他措施一道,成為“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的重要抓手。呼吁10多年的環境稅改革,正在提速。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環境稅的征收方案早已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環保部通過,目前已經上報至國務院,等待適時推出。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環境稅的征收,初始額度不會太高,大都是從排污收費轉化而來。全國每年至少能征200億元,這些稅收收入將主要歸地方財政所有。

    但是,對于征收環境稅在節能減排中的實際作用,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并不樂觀。

每年征稅200億元

    在減排壓力加劇的現實面前,被稱之為“生態稅”和“綠色稅”的環境稅,呼之欲出。

    馬中告訴記者,我國環境稅的征收,與國際上采用的  “污染者付費”原則一致,將對排放廢氣和廢水的企業進行征稅。據了解,環境稅的征收仍然遵循“費改稅”的路徑,一開始先對排放量比較大且征收比較容易的污染物進行征收,“主要為二氧化硫和廢水兩種”。

    而收稅手段,受制技術可行性的影響,先期依靠環保排污收費的監測系統收稅。

    稅率方面,開征初期稅率設計可能比較低,測算下來,相關稅負水平基本與目前的排污費相當。目前,全國每年的排污費所得大約有200億元,馬中表示,全國環境稅收的總額與此類似,至少在200億元。

    正因如此,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開征環境稅的象征意義可能大于實際意義,初始階段并不能刺激排污企業的減排動力。但從長遠來看,稅收影響會慢慢顯現。在馬中看來,每年200億的稅收收入,微乎其微,并不能給企業帶來壓力,“這是一個起點,此后會慢慢提高。”

    現在已經確定為“地稅”的環境稅,此前有公開消息指出,其征收具體稅率是:二氧化硫為2元/千克,廢水為1元/噸。

    不過,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吳健看來,這一稅率最終是否會被采納,還不清楚。

    她說,環境稅開征后,其收入一定會歸入地方財政收入。至于稅款的使用問題,從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環境稅的收入一般都是專款專用,包括對環境污染的治理、開展環保研究和發展環保項目等。

    吳健表示,雖然“十一五”期間我國環保投入占GDP比重已升至1.5%,但據國外經驗,占GDP比重達2%以上才比較有利于解決環境保護問題。環境稅的收入可以對環保資金不足進行補充。

錯過開征最佳時機?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財政部等三部門向國務院提交的環境稅方案,總共設計了高、中、低三種不同稅率的方案。

    “不管采取哪種方案,對于節能減排的作用都很有限,目前開征環境稅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原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夏青表示。

    夏青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個世紀剛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時候,如果推出環境稅,將會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帶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他還稱,“無論時機,還是切入點,或是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費用收了到底能刺激什么,現在這些都還不清楚。”

    另外,由于各地氣候、經濟以及環境承載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同樣的污染量在不同區域帶來的影響不同,很難與一刀切的環境稅相協調。

    此前,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公開表示,設計環境稅的一個最大難點就是稅基  (污染排放量)的確定,這應該由環保部門確定,還是由稅務部門確定,尚無定論。

    王金南同時表示,環境稅的出臺不宜急于求成,最好先進行試點。此外,哪些行業、企業應該納入環境稅的征收范圍,征收的標準在哪里,這些尚需厘清。

    吳健對此指出,對于環境稅的作用不應理想化。作為一種經濟手段,環境稅是一種末端行為,其對環境問題起到的只是軟化作用。她進一步表示,想僅靠環境稅來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是不現實的,控制環境污染還是要從源頭下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