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8 00:21:47
十年前,電影《大腕》的一句“不做最好的,只做最貴的”,成為房地產行業膾炙人口的經典語錄,豪宅見面不比品質而比價格的年代由此開始。
時至今日,開發商又開始流傳新的口號——“不做最貴的,只做最值的”。因為在沒有結束期限的限購令之下,他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房屋的價值所在。
在北京,新口號已經顯示出了威力,北京樓市正在從“炒時代”向“居時代”轉變。
陽光100置業集團常務副總裁范小沖認為,在“限購令”等政策的調控下,目前北京樓市的需求結構已漸漸返回到以剛需為主,房屋也相應地從“炒時代”中的金融投資品,回歸到“居時代”中注重居住價值的生活居所。
需求上的變更,也催生供應體系因勢而變。
據北京中原三級市場研究部研究總監張大偉分析,截至7月17日的統計數據顯示,8月北京預期入市樓盤數達32個,其中五環內樓盤僅有7個,近八成樓盤集中在郊區。
同樣,8月北京樓市總供應套數中,五環外的超過八成。
張大偉也認為,限購、限貸等政策已有效遏制了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目前北京樓市第一套需求占比超過九成,出現了明顯的投資離場、剛需抬頭跡象。
北京中原的統計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8月北京預期供應項目中,超過半數項目欲增加一居及兩居戶型的供應量,以搶占剛性需求的市場蛋糕。
在北京密云某樓盤售樓處,一位在東四環邊上班的購房者,正在仔細地觀看樓盤資料。第一次買房,他表示自己最關心的是房屋質量、物業服務質量以及交通、教育配套的便利性等問題。
談到增值潛力,他微微一笑說,這當然也在考慮因素中,但不是主要因素,畢竟這是自己居住的房屋,而不是要拿去投資。
這是“居時代”的一個縮影。不難發現,購房者的考慮方向發生了明顯變化,他們更看重房屋的居住舒適度,其增值潛力反而成為次要因素。
因此,開發商也應適應“居時代”的新要求,是時候拋棄一味追求豪宅化的浮躁之氣了。如何回歸理性,生產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最值產品”而非“最貴產品”,已成為他們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