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9 01:19:21
近日葛劍秋又撤回此前遞交辭呈的主意,在回歸職位后直言“并非為了自己而復職,而是要與集團內的國企舊習氣斗爭”。
每經記者 陳時俊 發自上海
近日,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607,SH;02607,HK)(以下簡稱上藥)上演的“內斗門”迎來了戲劇性的轉變。
自2009年3月以外企瑞銀高管的背景進入上藥后,上藥副總裁葛劍秋在其任內經手了新上藥重組、收購中信醫藥、登陸H股等重大事項。而在6月底傳出“葛劍秋因集團內部有人發布匿名信舉報憤而辭職”后,近日葛劍秋又撤回此前遞交辭呈的主意,在回歸職位后直言“并非為了自己而復職,而是要與集團內的國企舊習氣斗爭”。
坦承辭職是因為內斗
葛劍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之前選擇離開上藥,是因為對內斗等大型國企內部的痼疾接受不了。而現在選擇回到上藥,并非是因為國資委關于上藥收購中信醫藥的調查結束才回來的,這個調查其實早已結束。”
談及回歸上藥后的打算,葛劍秋直言,除了業務工作以外,還有一個目標就是希望能夠與這種國企里面內斗的風氣進行斗爭。“即使我的努力未來可能失敗,但我覺得這對于上藥本身或者整個國企內部管理和發展來說,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對于葛劍秋辭職的原因,此前有相關人士向媒體爆料稱,是由于上藥H股上市后,由于集團內部一些力量的阻撓,包括葛劍秋在內的上藥高管團隊并未取得原本許諾的千萬元獎勵,因而離職。
而葛曾向媒體明確表示,“我此前在外資投行拿著90萬美元的年薪,上藥給的薪水只有70萬元,到上藥完全是抱著干一番事業的熱情。”他直指是因為上藥作為國企內部出現的內斗風氣讓他難以習慣。
有消息稱,辭職事件的導火索似乎與今年5月初上海國資委接連收到的兩封舉報信有著直接的關系。據悉,該匿名舉報信中聲稱 “上海醫藥對中信醫藥的收購溢價PE倍數達25倍,定價之高,有國有資產流失之嫌”。雖然事后上藥在公司高管范圍內口頭澄清資產運作一切規范,但各種跡象表明,來自上藥管理層內部放出的“冷箭”還是讓習慣外企思路的葛劍秋頗感氣憤。
“這個匿名舉報的人應該是來自上藥內部相當高層的人員,雖然我現在并沒有完全確實的證據,但是包括我在內的集團高層都對這一點比較確信。”葛劍秋向記者透露。
將更大力度推進改革
來自同為集團高級管理團隊的另一大陣營,不惜以犧牲集團名譽和潛在的法律風險來進行內部斗爭,在國企盤根錯節的管理系統中并不鮮見。而像上藥此番由副總裁級別的高管公開“叫板”國企舊體制的毛病,反而顯得有些“另類”。
“現在上藥處于一個十字路口,過去這些國企的風氣已經幾次對上藥的發展產生了掣肘。如果這種風氣占了上風,企業甚至會有倒退的危險。”葛曾坦言,上藥的重組不徹底,存在人員和體制的問題,這是老國企和市場化兩種力量博弈的反映。
對于由來已久的國企做派和內斗歷史,葛劍秋稱“要揭開蓋子”。“對于集團內斗的治理和改善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見到效果,但是相比此前許多國企‘蓋著蓋子’的態度,上藥此次‘揭開蓋子’的做法是一個符合市場經濟邏輯的做法。上藥本身就是一個上市公司,應當受到外部輿論和媒體的監督。同時,我也一直相信,在解決問題方面,公開透明的處理比起國企內部開100次會議都要來得有效。”
自稱為 “平靜波浪中少有的那條撲騰的魚”,葛劍秋不止一次對媒體表示:“將用更大的力度去推進市場化改革,決定留下就有下一步重大改革的準備。”
至于有媒體指出,葛的回歸與上海醫藥集團董事長呂明方有著莫大的關系,葛劍秋對此表示:“的確,我和呂董事長的私交很好,但并不應該把我貼上標簽。我作為企業高管在國企內的關系更多是希望 ‘君子不黨’、‘和而不同’的狀態。在集團內部兩股勢力的斗爭中,現在我的表態也得到了包括集團內一些高管和很多員工的支持,這也讓我比較有信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