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9 01:31:26
在近年來基金行業投資業績難見亮點的情況下,基金公司作為專業投資者的行業價值在被侵蝕,伴隨而來的則是外界對于行業丑聞、八卦的樂此不彼。
每經記者 李凱
看似與基金公司主業無關的一則八卦,卻引起了網友和業內人士的熱烈圍觀。事件主角指向匯豐晉信基金交易部門員工與領導之間,并在網絡傳播中上演了 “投毒”和“惡作劇”的羅生門。
而值得思考的是,在近年來基金行業投資業績難見亮點的情況下,基金公司作為專業投資者的行業價值在被侵蝕,伴隨而來的則是外界對于行業丑聞、八卦的樂此不彼。
“投毒門”竟然是惡作劇?
8月18日下午4點半,微博上有媒體人士爆料:“八卦一下,傳聞某基金公司交易部負責人被手下投毒。”
短短一則微博在這個 “八一八”(8月18日)的日子一石激起千層浪。
該消息發布幾分鐘后被迅速地轉發和評論。首先看到消息的多是基金業和媒體圈內人士,大多表示驚訝,以及對這則語焉不詳的“八卦”細節的好奇。
而二十多分鐘后,某財經網站布了快訊,指出“某基金公司”為位于上海的匯豐晉信基金。并稱“該交易部女員工使用透明的指甲油和卸妝油,每天往該負責人水中投毒。一段時間后該負責人發現身體不適,后公司調用視頻監控錄像發現投毒跡象。”
不過,該消息并未取得匯豐晉信方面的證實。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消息的傳播程度,而被很快傳上各大微博。
消息發源地微博在發布該消息1小時左右后,已經被轉發兩百多次,評論一百余條。而新浪微博發布的快訊則在一個小時中被轉發3000多次,評論超過700條,參與的人士也從業內向大眾呈漣漪狀散開。
在事件被迅速傳開的1個小時中,“投毒門”只停留在聳人聽聞的八卦消息層面,匯豐晉信方面并未確認,而市場部人士電話也一直處于接不通的狀態。
但公眾對此事件的熱議程度卻因此高漲,對事件背后的原因猜測眾說紛紜,盡情演繹。
匯豐晉信官方微博終于在事件發生近2個小時左右發布公開聲明:“公司內部確實發生該類事件,但并非‘投毒’。公司交易部一名員工出于惡作劇心理在主管杯中倒入少量指甲油,由于指甲油氣味刺鼻,交易部主管及時發現,并未對其身體造成任何損害。該名員工已離職。”
但聲明并未讓質疑和議論戛然而止,不少網友表示對公告內容的懷疑,“如果是只惡作劇,為什么還要離職?”還有相當部分評論將此事件與基金公司業績、銷售的不理想掛鉤。
7月才爆“違規門”
“交易部內部竟出現‘投毒’事件,雖然公司表態僅是惡作劇,但肯定說明內部管理有問題!”昨日某網友如此表示,“工作中都能如此作為,那在基金交易方面會不會出問題,這很令人懷疑!”
其實這并非只是意氣之言,因為僅僅一個月之前,匯豐晉信就曾自爆“違規門”,只是由于披露的信息并不顯眼,而被不少投資者忽略了。
今年7月20日,匯豐晉信中小盤股票基金發布了二季報,在這份二季報中,該基金坦言:“本報告期內,本基金誤買入基金托管人中國建設銀行發行的股票。本基金管理人于購入該股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對上述股票進行了清倉處理并由公司彌補了投資損失和利息損失,未對基金份額持有人造成損失。”
對于這次違規事件,基金公司并未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作詳細介紹,只用了寥寥一百多字給出了一個交代,在長達十幾頁的基金二季報中,投資者要想清晰的注意到恐怕并不容易。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此次事件發生在今年5月期間。
某基金界的人士表示,基金違規買賣托管行股票,不管數額的大小,其背后表明基金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多少還是有些漏洞,存在著潛在風險。
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為了杜絕上述類似的事件,不少基金公司也在風控上下了不少功夫。某基金公司的稽核部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在交易上有嚴格的控制,對于托管行的股票是嚴格卡死的,“就是想買也買不進去”。
顯然,“違規門”事件的發生和交易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投毒門”事件的再度爆出,而主角再次指向了匯豐晉信的交易部門,這很難讓人相信匯豐晉信的內部管理沒有問題。
記者手記
除了“八卦”基金界還有什么?
昨日,“投毒門”成為了財經微博的絕對焦點,而匯豐晉信史無前例地成為了絕對的“明星”。
并非“投毒”,而是惡作劇——這是匯豐晉信給出的最終解釋。
既然是惡作劇,那么為啥員工會選擇辭職?既然是惡作劇,那么為啥會選擇投指甲油?……對于公司的給出的答案,相信大家心中疑惑一個接著一個。
不過,套用當前時髦的一句話——“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看看這兩年,從“小三門”到“奪妻門”,再到昨天的“投毒門”,基金界可謂“門門”不斷,而這些八卦新聞顯然成為了投資者更為津津樂道的話題。
嚴肅、嚴謹的基金界似乎徹底變成了“娛樂界”。
細細想想,細細回味,這難道不是我們基金界最大的悲哀嗎?
還記得2007年投資者對基金經理們的頂禮膜拜嗎?然而現在,除了只能看不能買的王亞偉之外,還有幾個基金經理能享受如此待遇!
還記得2007年投資者一基難求的局面嗎?然而現在,雖然各大基金公司卯足了精力,下足功夫,投資者依然難正眼相對!
還記得2007年投資者每天津津樂道的“這基金真好”的話語嗎?然而現在,除了不愿提及的基金虧損之外,投資者津津樂道的卻是“基金xx門”事件。
從2007年基金業對于市場的 “呼風喚雨”,到現在基金業淪為市場的陪襯,這本身并非投資者不買賬,而是其自身造成的。
盲目追求規模,盲目追求數量,盲目夜郎自大……卻忽略了最核心也最關鍵的東西——為投資者創造收益,遭遇的自然是持有人用腳投票。
想想昨天的“投毒門”,再想想基金業的責任和使命,基金業人士還能笑得出來嗎?
如果我們基金界還在始終為股東服務,始終為管理費服務,不從內部找原因,不從內部下功夫,那么相信以后的路只會越走越窄,越走越死!
相信到那時,我們基金界或許真的將會除了“八卦”之外,一無所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