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0 01:49:21
經過了一年頗為積極的投資并購和內部組織架構調整,騰訊在電子商務領域又邁進了一步。近日,騰訊對外宣布,將在年底前推出一個大型B2B2C(從供應商到經銷商到消費者)的電子商務平臺。這引起了國內電商大佬們的警覺。
該消息發布不到一周,淘寶商城CEO逍遙子與20多位國內B2C公司的高層,在北京建國門附近的某俱樂部密會商談。外界普遍認為,這是淘寶商城對于騰訊電商平臺 “未雨綢繆”的應對措施。不過,淘寶相關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只是逍遙子個人的聚會,淘寶對此不予評論。
騰訊淘寶狹路相逢“年底,我們將新推出一個大型的B2B2C的電子商務平臺。”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吳宵光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吳霄光披露,騰訊的電子商務開放平臺產品包括一站式電子商務平臺、SocialShop(社會化電商)和無線電商平臺。其中,一站式電商平臺的模式即B2B2C,而SocialShop則會通過騰訊的好友互動來提升電商轉化率。目前,騰訊正在與國內所有大型的電子商務網站洽談合作。
外界普遍認為,騰訊此平臺與淘寶商城定位相似,甚至有傳言稱,騰訊即將上線的新電商平臺將命名為淘淘(www.taotao.com)。據《每日經濟新聞》了解,此域名曾經用于騰訊的微博類服務“滔滔”,不過“滔滔”自2010年10月關閉后一直未有動作。
騰訊方面對此表示,騰訊電商新平臺確實會在第四季度或者明年年初啟用獨立域名,不過具體的名稱暫時還未確定,可以肯定的是,該域名將與購物緊密相關。
雖然騰訊電商平臺還未正式推出,但是,騰訊密集約見國內大型電子商務網站的舉動已經引起了淘寶網的注意。
據知情人士透露,8月24日,逍遙子與20多位國內B2C公司的高層在北京建國門附近的某俱樂部密會商談。此次會議除了涉及“淘寶商城準備將中國前30名B2C全部集體招攬至淘寶商城開店”,還包括未來的投資和入股交易等細節內容。
隨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電子商務軟件及服務供應商ShopEx副總裁蔡鵬那里證實了這一消息,不過,蔡鵬拒絕透露會議的具體內容。
昨日,淘寶相關人士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此次會議只是逍遙子個人的聚會;對于外界所說的拉攏電商企業應對騰訊電商平臺,該相關人士表示淘寶對此不予評論。
事實上,騰訊與淘寶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戰爭”早已打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年底,騰訊成功收購論壇系統Discuz!(全國最大社區軟件系統)的平臺及服務提供商康盛創想,打開了通往70%國內論壇的渠道。這意味著,隨著QQ賬號日漸和Discuz!論壇賬號打通,站長們除了投靠百度聯盟、谷歌Adsense聯盟來獲得廣告分成外,還可以通過 “QQ聯盟”帶來CPM廣告或者促銷鏈接。
而此前,淘寶收購了國內第二大論壇系統供應商PHPWind。截至目前,淘寶賣家亦可以通過 “淘滿意”在基于PHPWind的論壇上發布促銷信息。
電商平臺社交化對于騰訊的電子商務平臺,易觀國際分析師陳壽送認為,相比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體系,騰訊的電商布局還相對零散,系統化比較弱,而阿里巴巴已經形成了包括淘寶、支付寶等的格局,是一個相對比較大的電子商務體系結構,短期內,騰訊或無法超越。
不過,不可忽略的是,騰訊旗下QQ活躍用戶已達7.019億,最高同時在線用戶也有1.36億,這讓騰訊依靠強大的用戶流量搭建而成的基于用戶互動的“無線電商平臺”擁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開心網創始人兼CEO程炳皓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SNS和電子商務的結合是未來的一個趨勢,開心網此前做過類似的調查顯示,用戶分享中超過30%的流量與消費有關。據他透露,目前開心網也正準備對社會化電子商務方向進行研究。
不過,程炳皓表示,目前國內電子商務網站的社區化特征很明顯,但依然有兩個問題:第一,只有賣家社區,沒有買家社區;第二,只有買家與賣家的社交關系,缺乏買家與買家之間的社交關系,每個買家與其他買家之間都是信息孤島。
除此之外,社交化電子商務也被業內認為是電商企業低成本獲取用戶的方式。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國內電子商務普遍存在營銷成本巨大、流量稀缺的問題。有數據指出,B2C企業通過搜索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往往在200~400元人民幣,企業投入在營銷端的費用基本占到了營業額的20%以上,這也導致不少B2C企業持續虧損。
吳宵光透露,騰訊的社交化電商平臺將逐步把這些用戶群和流量開放出來,配合整個騰訊的平臺開放戰略,整合QQ、QQ郵箱、QQ空間、騰訊微博、騰訊朋友等產品,為眾多電商建立一個比較有效的流量分配模式。
“我們面臨一些挑戰,比如怎么樣真正把這些巨大的流量轉化成電商的流量。”吳宵光坦承,對于騰訊而言,如何通過好友互動提供整個電商的轉化率已成為騰訊的難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