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5 01:06:33
東風系不但成功突擊入股,并且仍占據華昌達第一大客戶,且在產品售價上享受一定優惠。
每經記者 趙笛
今日(9月15日),湖北華昌達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昌達)將沖擊創業板。這家依靠東風汽車公司及關聯公司 (以下簡稱東風系)成長起來的企業,其經營深深地烙上了東風系的印記。
華昌達招股書顯示,東風系長期占據公司第一大客戶位置且銷售占比極高。雖然公司對東風系的銷售占比從2008年的90.94%迅速降低至今年上半年的35%,但這一轉變相當一部分功勞來自中間商對東風系的替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中間商的終端客戶仍舊是東風系,但公司卻將此劃歸為“非東風系”收入,由此成功在賬面上做低了來自東風系的收入。
如今,東風系不但成功突擊入股,并且仍占據華昌達第一大客戶,且在產品售價上享受一定優惠。這對至今尚無商標、市場占有率不高的華昌達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表象:東風系占比在縮小
與東風汽車公司原基地同屬十堰市,主營智能型自動化裝備系統的華昌達可謂是應東風汽車而生。招股書顯示,華昌達的產品均與汽車生產線有關,包括總裝、焊裝、涂裝等。隨著東風汽車的總部遷往武漢經濟開發區,華昌達也通過子公司在武漢經濟開發區投資建廠。
華昌達對東風系的依賴,主要表現在其銷售占比上。
招股書顯示,2008年,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中,有4家來自東風系,另一家穩孚勒機械公司雖不是東風系,但其終端客戶是東風悅達起亞。也就是說,公司占收入比達90.94%的前五大客戶均和東風汽車有關。
2009年,華昌達前五大客戶中,東風系只剩下東風有限一家。不過招股書 “總承包商客戶與直接客戶”數據顯示,來自東風系的訂單仍為華昌達提供了約5457萬元的銷售收入,占比59.8%。
2010年,東風系只有兩家公司位列前五大客戶。但根據“總承包商客戶與直接客戶”數據,來自東風系的收入高達8555.6萬元,占比47.3%。
2011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中,名稱上有“東風”二字的客戶只有兩家。不過招股書顯示,來自東風系的收入達5289.3萬元,占比35%。
調查:新客戶與東風系關系密切
從上述數據來看,華昌達來自東風系的銷售占比的確在逐年減少。不過,這僅僅是表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公司巧妙地利用“中間商”這一路徑,在賬面上成功降低了對東風系的依賴。但事實上,中間商產品的終端客戶仍然是東風系。
比如,日本大福集團在2009年和2010年均為公司第三大客戶,表面上看,公司與東風并無關聯。但招股書顯示,大福旗下的廣州公司、江蘇公司、天津公司均在給東風汽車旗下的東風本田和鄭州日產供貨。
數據顯示,2010年,華昌達來自日本大福集團的收入為2365.87萬元,這與招股書191頁披露的 “報告期內各期客戶為非最終用戶的交易情況”“2010年確認銷售收入的合同”中大福廣州公司、江蘇公司的數據一致。
在招股書第189頁,華昌達將“報告期內總承包商客戶與直接客戶”分為三類:東風有限——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作為承包商和直接客戶;東風其他——非東風有限的東風系公司作為承包商或直接客戶;非東風——非東風系的公司承包商和直接客戶。
顯然,來自日本大福集團的數據不屬于 “東風有限”和 “東風其他”。然而,由于來自日本大福集團訂單的終端客戶是東風本田和鄭州日產,也就是說,華昌達通過“中間商”使得公司與東風系的關系淡化,收入占比逐年下降。以2010年為例,招股書顯示,公司來自東風系的收入為47.3%。如果將大福集團納入東風系考慮,公司來自東風系的收入至少在60%以上。
為了盡可能地淡化東風系對公司經營的影響,華昌達還在招股書中刻意強調了2009年至今,公司新增客戶的情況。招股書195頁顯示,2009年以來,公司前五大客戶中共新增了13個新客戶。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這其中不少客戶仍與東風汽車關系緊密。如十堰美格奈特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格奈特)、武漢立元機成機械系統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立元)、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等。
美格奈特在2010年位列公司第二大客戶,其終端客戶為越南成功汽車。記者登陸美格奈特的官網上發現,網站呈現的三張圖片竟然全都是東風汽車的產品。
2011年上半年,武漢立元是公司第二大客戶。實際上,從股權結構上看,武漢立元的大股東為上海東研汽車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后者持股40%的第二大股東便是東風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對于主營過度依賴主要客戶的情況被市場形象地稱之為“寄生”,相關公司也被稱為“寄生公司”。在此之前,包括依賴華為的金洋電子、朝歌數碼,依賴通用的聯明機械,依賴濰柴動力的盛瑞傳動等企業都倒在了IPO大門前。顯然,華昌達深知此情況,招股書對自身短板的掩飾也就不難理解了。
東風系突擊入股
除了在銷售收入上依賴東風系,2010年8月,東風汽車還利用與華昌達的“親密關系”成功突擊入股,持股成本僅3.98元/股。
招股書顯示,華昌達由顏華、羅慧夫婦于2003年共同成立的。2010年8月27日,公司引進高管持股的同時,兩家與東風汽車關系密切的創投企業上海嘉華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嘉華)、天津博觀順遠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天津博觀)同時入股。
資料顯示,上海嘉華的控股股東為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600006,收盤價3.78元),持股比例為97%;而天津博觀有三位合伙人,其中上海嘉華持有出資額的40%。目前,上海嘉華和天津博觀分別持有華昌達4.62%的股權(發行前),以此計算,東風汽車間接持有華昌達6.33%的股份。
資料顯示,當時上海嘉華和天津博觀分別出資1194萬元,認繳注冊資本63.4921萬元,該價格是根據2009年經審計的凈利潤數為基礎,以增資后股本15倍市盈率作價而來。兩個月后,2010年10月,華昌達變更為股份公司,上海嘉華和天津博觀的持股數確定為300萬股,以此計算,持股成本僅為3.98元/股。
就在當月月底,非東風系的廣州基石創業投資合伙企業 (有限合伙)的入股成本高達7.99元/股,僅兩個月時間,就高出東風系創投公司出價1倍。
多位高管出自東風汽車
東風系除了在銷售和股權上與華昌達關系密切以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發現,華昌達的不少高管也來自東風系。
資料顯示,公司實際控制人顏華、羅慧夫婦就來自東風汽車公司。前者曾任散熱器廠技術工程師,后者曾任設備制造廠計劃科、制造部計劃員。此外,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羅勇曾任東風公司高級技工學校理論教研室副主任;董事、副總經理易繼強曾任東風汽車(惠州)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副總經理謝佺任東風汽車公司電視臺網絡中心任科員、副主任等職;董秘金華峰曾任東風汽車電線束廠及其分公司任秘書、管理部部長;技術中心主任洪鵠曾在東汽專用設備廠技術部任工藝、設計工程師……
記者注意到,華昌達背靠東風系大樹,其實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招股書顯示,公司向東風系銷售產品獲得的毛利率普遍低于非東風系訂單。
比如,2011年上半年,東風有限作為直接客戶,僅給公司貢獻了27.25%的毛利率;而非東風系企業作為直接客戶產生的毛利率高達29.52%。對此,保薦構及會計師卻以差異并不大為由,認為這是公允的。
在過度依賴東風系的情況下,華昌達的競爭力也讓人擔憂。
首先是,作為一家闖關創業板的企業,華昌達竟然連商標都沒有。
招股書207頁顯示,華昌達與2010年12月21日猜提交商標名稱為“華昌達”的商標申請,目前正在“申請中”。除此之外,招股書中并沒有披露華昌達目前已經擁有商標。據中國商標網查詢顯示,華昌達的競爭對手
天奇股份(002009,收盤價14.52元)
共擁有65條商標記錄。
營業收入近2億元,其產品卻沒有商標,這讓華昌達更像是一家東風汽車旗下的一家制造廠,而不是獨立的,能夠充分市場競爭的企業。
其次,華昌達產品占市場的份額也不高。招股書顯示,華昌達在汽車整車自動化裝備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從2008年的0.48%上升至2010年的1.09%,其中以總裝自動化生產線尤為突出,從2008年的1.07%躍升至2010年的2.23%。
不過,這看似增長迅速的市場份額并不值得夸耀。2010年,天奇股份自自動化輸送與倉儲系統工程的收入高達6.6億元,而華昌達2010年的總收只有1.8億元。
相關新聞
先入股后辭職華昌達CFO來自北斗星通
每經記者 趙笛
2010年8月19日,華昌達與20名投資者簽訂《投資協議》,允許他們“突擊入股”。在后續的說明中,這20人被表述成公司的管理人員。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這其中有一個的人身份比較特殊。他就是原北斗星通(002151,收盤價27.80元)財務總監,現任華昌達財務總監的李樹輝。
資料顯示,華昌達上述增資于2010年8月31日在工商部門登記變更,也就是說,李樹輝在此時已經成功持股了。然而,華昌達的招股書顯示,李樹輝是2010年11月12日加入公司的,也就是說,李樹輝是“先入股后辭職”。值得注意的是,李樹輝入股時,他仍是北斗星通的財務總監。根據北斗星通的公告,李樹輝的辭職申請是于2010年11月7日經北斗星通董事會審議通過后生效的。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發現,李樹輝跳槽到華昌達也付出了一定代價。就在北斗星通公布李樹輝辭職的當天,公司還公布了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根據股權激勵方案,李樹輝本可獲得15萬股股票期權,按照11月8日收盤價計算,可獲利約558.15萬元。然而,隨著其離職,李樹輝也就放棄了這500多萬元的股權激勵收益。
不過,挖他前去的華昌達并沒有虧待他。
招股書顯示,李樹輝以3.98元/股的價格入股華昌達60萬股。2010年上半年,華昌達的每股收益是0.26元,參考天奇股份目前32倍市盈率計算,華昌達發行價將達到16.64元/股。該價格較成本價增長了318%,李樹輝就此浮盈760萬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