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6 01:19:27
日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發表調查報告稱,“中國汽車生產在未來幾年將保持9.3%的增長率,到2017年產量翻番,這得益于偏遠地區的中等收入家庭的蓬勃興起。”
盡管報道中稱承擔“拯救者”的角色的是 “偏遠地區的中等收入家庭”,但從報告中仔細解讀發現,真正的“救市者”是“西部三四線城市消費者”。
業內專家從收入增長、可支配收入以及當地市場考察以及市場增長等證據,證明了西部汽車市場的巨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汽車消費主力市場在悄然轉變,東部汽車市場的黃金十年已經結束,未來黃金時代是屬于西部汽車市場。
三四線城市銷量井噴8月底,姍姍來遲的車企半年報業績集中發布,除了少數幾家盈利呈現正增長,大部分汽車上市公司業績出現負增長,汽車股價一路下跌,投資者信心大減。
恰在此時,普華永道發表調查報告稱,得益于偏遠地區的中產階級蓬勃興起,中國汽車生產在未來幾年仍將保持9.3%的增長率,到2017年產量將翻番增至2700萬輛。這一輪的增長符合車企對三四線城市的開拓戰略,因沿海地區之外的三線城市汽車需求猛增。
普華永道在調查報告稱,去年三線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0000元人民幣,相當于一輛小型轎車的成本。中國約有130座城市的居民總數超過100萬,到2025年此類大城市數量有望增至220座,使準備購買第一輛車的新客戶來源持續增長。
早在今年4月的上海國際車展上,知名國際咨詢機構羅蘭貝格合伙人及大中華區副總裁、汽車行業中心負責人沈軍稱,預計未來5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的平均增速將從目前的30%下降至年均10%左右;從中長期趨勢來看,不斷增長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長仍將推動中國乘用車市場持續穩定增長。
羅蘭貝格發表研究報告認為,中國汽車消費正在向更廣闊的市場滲透,三、四線城市成為拉動汽車市場的主要力量。同時報告認為,為拓展三四線城市,汽車廠商需調整終端形態、投資標準和管理方式。
嗅覺靈敏的汽車企業也早就發現了這一市場,一些車企把成都作為進軍西部市場的橋頭堡,包括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和吉利都在成都設廠。一汽大眾幾年前就公布了西進戰略,首先在成都投產捷達,初期規劃產能為35萬輛,項目完全建成之后年產量將達60萬輛。此外,為了緩解產能緊張局面,速騰也將于年底在成都生產。據悉,成都工廠規劃產能為60萬輛,即使速騰和捷達全部在成都生產,也會有產能閑置,所以說還將有更多的一汽大眾車型在成都生產。同樣,四川一汽豐田生產基地也在成都,雖說年產量只有2.5萬輛,但無論是越野車普拉多還是商用車柯斯達都是細分市場的翹楚,特別是普拉多在西南地區有著廣闊的市場,青藏公路上最受歡迎的越野車就是普拉多和蘭德酷路澤,它們皮實、好用、好修。一汽豐田選擇在此生產普拉多棋高一招。
西部市場迎來黃金發展金融危機后,政府出臺汽車鼓勵消費政策,此刻國內汽車消費主力戰場已經開始分化并轉移:一線市場城市銷量比重下滑,三線汽車消費市場“井噴式”增長。
根據統計,2007~2009年,一級消費市場上牌數占比分別為44.2%、41.4%和34.4%,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二級市場的占比則分別為36.1%、36.7%和38.2%,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三級市場的比例分別達到了19.7%、21.9%和27.4%,三年時間上升接近10%。
可以看出,2007~2009年間國內一線城市汽車消費數量在全國市場中的總份額在逐年下降。二線城市依然保持旺盛的購買力,變化最大的三級市場出現 “井噴式”的增長。對此,同濟大學汽車后市場研究所陳榮章大膽預測,到2020年,三四線城市汽車市場將占到整個市場份額的50%~60%。
擴展三四線城市最早的是東風日產,東風日產借助三四線城市的良好業績,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根據東風日產定義,東風日產銷售排名前十位的城市為一線市場,銷售排位十一位到四十位的城市為二線市場,其他省會城市為三線市場,其余地級城市和縣城分別為四五線市場。在最近兩年,三四五線城市的銷量基本占到東風日產整體銷量的一半。
“上汽通用五菱在醞釀成立寶駿品牌的時候,通過微車市場銷量增長就預測到西部三四線城市有寬廣空間。”在寶駿630上市之時,上汽通用五菱銷售公司總經理楊杰選擇在成都發布這一新品牌可謂用心良苦。在東部向西部進行產業轉移以及能源格局分布等作用下,近年西部省份GDP快速增長。2010年內蒙古的人均GDP已達47174元,高居全國第六,雖然廣東仍是第一經濟大省,但其人均GDP已退居全國第七,僅為43596元。
7月份,在已公布經濟數據的18個省市區中,中西部地區表現搶眼。其中,云南、青海、甘肅等省GDP增速在13%以上,貴州更達到了15.3%的高速增長。目前,居民總數超過100萬人的中國西部三四線城市還將繼續增加,在經濟形勢轉好的背景下,年收入超過5萬元的家庭以每年200萬的數量不斷在三四級城市壯大,成為當地大宗消費的主體,激活了汽車消費市場。因此,中國汽車西部市場黃金時代即將開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