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09-22 09:28:20
“最近,還有一種謬論,國外的報紙也有,國內的報紙也有,說房地產項目這么沉重,都是過去分稅制搞壞了,說稅收都收給中央了,地方沒錢了,所以只有發展房地產才有錢。”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最近,還有一種謬論,國外的報紙也有,國內的報紙也有,說房地產項目這么沉重,都是過去分稅制搞壞了,說稅收都收給中央了,地方沒錢了,所以只有發展房地產才有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2011年4月22日,82歲的國務院原總理、清華大學1951屆校友朱镕基來到清華園,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際與師生座談。
在上世紀90年代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房改無疑是朱镕基面臨的重要經濟課題之一。在此期間,他力推的公積金改革、“安居工程”和保障房配建制度,都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0年間,我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伏跌宕,牽動著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脈搏。據《朱镕基講話實錄》披露,直到朱镕基卸任前的2002年,他還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表達了對這一問題的關心。
他說,“我現在的提法還是,在局部地區、個別地區,房地產已經出現一點熱。同志們,從一點熱到過熱是很快的,半年就行,我對此有幾十年的經驗。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我們一定要考慮可持續的發展。”
在滬率先建立公積金制度
朱镕基與房改頗有淵源。早在1988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提出要在全國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隨后上海市便率先啟動了房改試點。而在當時,朱镕基的職務正是上海市市長。
1991年,在借鑒新加坡制度的基礎上,朱镕基經過反復論證,在上海建立了住房公積金制度。到1994年,這一制度被納入《國務院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中。
公積金制度的建立成為這次改革最關鍵的一步。1995年12月25日,已就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在“全國住房制度改革經驗交流會”上說,“我認為公積金的使用和管理是房改的中心環節,關系到整個房改工作的成敗。”
在當時收入水平相對不高的情況下,公積金的繳付比例被設定為5%,即“個人交5%,單位拿5%”,并設銀行專戶儲存,由政府財政監督。
這一制度迅速在全國推廣,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住房資金問題。1997年1月24日,朱镕基在出席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時,強調要對此繼續推進。“這幾年開過多次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都是在強調推行和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但是從全國來看,目前住房公積金的歸集率還不高,公積金提取的比例較低,進展也較慢,不夠平衡。我認為現在是時候了,可以提高住房公積金繳存率。”朱镕基在這次會上說。
此后,各地不斷出臺地方法規,提高公積金提取比例。直到2005年,三部委出臺的 《關于住房公積金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指導意見》強調,公積金的提取比例應保持在5%到12%之間。
官方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住房公積金歸集總額3.15萬億元,歸集余額1.94萬億元。預計到“十二五”末,歸集總額7.21萬億元,歸集余額4.01萬億元。
但在另一方面,對于公積金的管理和監督卻一直存有漏洞。有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積金管理留下的問題一直延續至今。2010年,住建部在28個城市試點公積金建設保障房,欲強化該筆資金的運用。對于這一政策,業界褒大于貶,但公積金的使用和監管中存在的部分問題,目前仍未得到真正解決。
大力解決安居工程資金缺口
公積金反映出房地產資金悖論的一個側面:一方面是不斷膨脹的公積金余額;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設卻面臨著較大的資金缺口。時至今日,這一問題仍在困擾著各級政府主管部門。
自上世紀90年代保障房建設伊始,資金問題就一直存在。1994年8月4日,國務院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朱镕基在會上披露了一個數字:在當年的“安居工程”試點建設中,上半年地方資金到位率只有24%。
這樣的情景似曾相識。在近年來的保障房建設中,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保障房建設的瓶頸。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提交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8月底,當年保障性住房建設完成投資394.9億元,完成率僅為23.6%。
“安居工程”于1995年正式推出,主要由政府和銀行籌款興建,房屋直接以成本價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其后演變成經濟適用房。
到1997年,“安居工程”面臨的資金問題仍然十分明顯。當年1月24日,朱镕基在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安居工程”和公積金制度結合起來,用以解決商品房建設的資金問題。他說,“解決住房問題的資金怎么解決?全部蓋房子的錢都讓銀行來拿,那是搞不久的,也是搞不多的。住房制度改革的實踐表明,建房資金還得由國家、企業、個人共同分擔。”
對此,朱镕基在上述會議上提出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政策,即 “配建”。“地方政府要統一管理,經營性房地產公司都要承擔一定比例的‘安居工程’建設任務,以經營其他業務的盈利彌補建造‘安居工程’可能出現的虧損。”
他還透露,這項政策是馬來西亞住房部部長“介紹”的。在馬來西亞,這已被列入法律條文中。
如今,商品房配建保障房已被納入到土地出讓的硬性要求中。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保障房建設的資金問題,但在調控深入、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也造成企業拿地熱情的減退。
而在保障房建設的資金方面,盡管政府不斷嘗試使用各種金融工具,但多位業內人士曾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未來幾年保障房建設保持在較大的規模,資金缺口仍是其面臨的主要問題。
據住建部估算,今年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共需資金約1.4萬億元,其中政府投入5000多億元,社會力量投入8000多億元。按住建部公布的數據,今年1~8月,全國保障房開工率已達到86%,但保障房建設的后續資金仍被認為是困擾其建設進度的主要問題。
警示房地產市場“過熱”
上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市場化改革,事實上還有著另外一個經濟背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受此影響,我國出口增長率出現下降,國內商品庫存猛增,消費需求低迷,經濟形勢即將陷入低速增長中。
但有數據顯示,當時全國居民儲蓄高達5萬億元,這部分消費潛能的釋放,經濟復蘇或可迎刃而解。在這一局面下,中央確定了一項重要措施——啟動內需,具體做法則是催熱房地產。
1997年初,朱镕基在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上表示,“大力推行住房商品化、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是振興整個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他說,“如果要提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首先就是實行住房商品化,加快住房建設。”他還特別強調,要大力發展和公積金結合的、有一定資金渠道建設的經濟適用住房,不是高級住宅,也不是寫字樓。
1998年1月以后,房地產市場進入一段快速發展期,但2000年之后的幾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很快迎來第一輪泡沫。2002年末,朱镕基在當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曾明確提出警示,指出“房地產從一點熱到過熱是很快的,一定要考慮可持續的發展”。
2002年以后,我國房地產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并與汽車產業一起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6年到2007年間,房地產吸引了大量民間投資,不少實體企業紛紛涉足樓市,并造成又一次市場泡沫。與此同時,有關“房地產綁架經濟”的言論也甚囂塵上,這也恰恰印證了朱镕基當初的擔心。
如今,房地產市場進入理性的發展階段,加之中央的強力調控,使得房地產投資雖仍然保持較高增速,但投資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多位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保障房投資已成為房地產投資的主要組成部分,并繼續成為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動力。
但有業內人士同時指出,在不少實體經濟行業尚未真正復蘇、投資渠道缺乏的情況下,民間資本投資房地產的熱情仍然很大。因此,應在繼續堅持調控的基礎上,警惕房地產市場潛在的“過熱”風險。
朱镕基在 《朱镕基講話實錄》中的關于房地產市場的講話,現在看來,至今仍具有前瞻性。
目前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正在進行中,如何保證房地產的可持續發展,加強保障房建設,打擊過度投機行為,依然是房地產領域的重要課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