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在路上

每經網首頁 > 記者在路上 > 正文

走進永祥看通威

每經網 2011-09-27 14:52:34

Default-thumb_head

  楊道/文

  我們在路上

  到報社工作之前,我在國有企業混跡了多年,曾經是來訪媒體人的取景對象,也曾給他們照相寫稿子,走訪過一些國企,也到過象新希望、正大集團飼料廠這樣的非國企。但,這次以"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方式,轉換角色去通威集團旗下的永祥多晶硅公司生產廠,的確更新鮮,感觸更多,心情也更復雜。

  那天,秋高氣爽,陽光宜人。我早上7點從家里出發,進市區再換乘公交車,坐了近兩個小時到達報社樓下,兩輛旅游大巴已經等候在那里了。稍事輕松,然后上車。每個人的座位上擺放著通威集團的宣傳資料,雜志、圖集、企業報、簡介文稿、一瓶礦泉水,厚厚的一包,很沉手。就在我們啟程的時候,汽車里的顯屏上立即播放起通威的企業宣傳片,頓時感覺這個企業的宣傳工作做得不錯。

  民企與國企關于企業文化的差異

  片子做得很大氣。尤其是解說詞,讓人提神,自覺開動腦筋,情感為之觸動。整個片子的版塊劃分、鏡頭運用、節奏起伏、畫面構圖等都是以專業的手段作生動的傳達。內容呈現也不落俗套。沒有王婆式說教,沒有突出領導,沒有庸俗的口號,只有企業發展的宏大目標和高遠理想與藍圖直指人心。跟很多國企宣傳片那種有意無意的宏大敘事模式截然不同。

  《通威報》也做得專業,講究。對開4-16版彩印大報,每月底出刊,時有特刊、專刊等增刊,每期印量約18萬份。其版面規范、簡潔、流暢,欄目設置合理,針對性強,稿件寫作也不錯,還有難得的文藝版,供員工們在那里舞文弄墨抒情表意,很有些優質散文和隨筆,讓我們驚喜地看到了通威人的另一面。

  他們還有自己的網站等媒體。從網站頁面設計和內容發布頻率來看,都體現了大公司的派頭和專業的水準以及務實高效的作風。

  由此可見,通威集團對宣傳工作的重視,不象許多企業尤其是很多國企,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把自己的宣傳部或者說新聞中心什么的,都搞成聾子的耳朵——擺設,最多就是需要寫點八股文章的時候就急著找人了,平時都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

  當下誰不知宣傳之于企業的重要?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時代,以宣傳工作為載體為重要形態的企業文化建設應該是企業的脊梁,應該是企業家的發展理念之最終實現的戰略要塞,不可或缺。

  我正好就看到了這期《通威報》上關于他們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內部獎項的新聞。可見,他們是有一個具體的機制在切實運作這件事。反觀很多國企,卻是花了大把的鈔票,做一個標識設計,編幾句順口溜,制作無數標語展板上墻上房上路,就萬事大吉了。通威卻不光有這些皮面的東西,還花了大力氣通過制度來落實,物質的刺激,精神的嘉獎,招法頗多。比如開展各類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員工活動,在活動中植入企業文化,并由此而生出凝聚力、創造力、爆發力、推動力。

  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可阻擋。企業生存的境況現在是今后任然是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才是核心競爭力。而這方面,民企走在了前面,國企差之太遠。

  企業領導的高素質和人格魅力很重要

  午宴舉杯前,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先生的即興演講真是太精彩了。劉總屬于那種具有戰略頭腦的專家、學者型企業家。不高的個子,卻有高瞻遠矚的思想;不太帥氣的臉龐,卻有穿透世界的眼神;不很磁性的嗓音,卻有洪鐘大呂般的震撼之力。他的演講,邏輯清晰,用詞妥帖,抑揚頓挫,富有文采,語調把握到位,情緒調動到位,表情展示到位,加以合理的肢體語言,準點20分鐘的講話讓人在飛揚的跟蹤和思考中輕松度過,能學到知識,能增長見識,能開拓眼界,能拓寬視界。難怪他寫出了《能源革命:改變21世紀》。

  翻閱他們的宣傳畫冊,看到創業初期的那些處于農村的廠房,生產魚飼料的那些手工作坊的機器,相信了那天那個同行的通威員工說的,劉總好學習,有鉆研精神,而且持之以恒。我想,劉漢元先生和他創建的通威集團之所以有今天,這個恐怕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這,卻是很多國企老總難以企及或者說難以做到的。事實證明,沒有高素質的老總,沒有優秀的人格魅力,沒有科學果敢的決策,一個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基本上是天方夜譚。

  從生產現場及其員工的精神面貌看未來

  一到廠區,被現代化的廠房、設備所吸引。路燈都是多晶硅的太陽能供電,造型獨特,或可入鏡。生產區干凈整齊,定置擺放井然有序,全然不是普通民眾舊有的化工廠印象。不見"跑冒滴漏",不聞廢氣臭味。綠草茵茵,樹木成行。不說風景如畫,也完全顛覆了我們好多同行者的觀念,甚至感到震撼。

  在總控室,進門就有同事說,簡直像是證券交易所的大戶室,那些坐在電腦前的操作工就像一個個操盤手,有序排列的工藝流程圖,就像K線圖或大盤指數的走勢。他們很驚奇,我卻似曾相識,別有情趣。

  在那里,我沒看到在其他國企里常常會出現的躲避來訪者的情況。通威的員工們都認認真真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面色從容,自信,不失友好之態,絲毫沒有許多國企員工目光里流露的那種彎酸或抵觸情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我想,這是因為他們對企業的認同,忠誠,特別是企業文化給予他們的人文的關懷與溫暖。他們這種精神和氣質是很多國企員工沒有的。而事實是,每一個員工的狀態卻是企業前進的真正動力。人是關鍵因素,人才是關鍵的關鍵。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給他們一個夢想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是業界共有的話題。在大量國企人才流失的今天,更應該反思和解決這個問題。

  職業媒體人應該深入基層學習鉆研

  在和企業方交流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很多問題,有好奇方面的,有專業方面的,有新聞方面的,幾度延時暢談,效果很好。當然,其間因為學科背景和業務范圍的原因,也出現了個別"笑話"、"殺偏鋒",這都是正常的。職業媒體人尤其是記者本來就不可能是全能選手,自身的職業素養和知識結構肯定存在差異和不足,的確需要不斷的"充電"和"壯膽",持續更新。這也正說明了"走基層"這類活動的必要和重要。因此,我想我們要堅持多走、多學、多問、多寫的好習慣,做一個雜家,也要做一個專家。長此以往,我們的報道將會更加貼近,更加鮮活,更加生機勃勃。

  不是尾聲的話

  通威集團從一個魚飼料加工作坊到建廠,到公司化經營,到上市公司,到集團化發展;從傳統涉農產業到食品,到房地產,到高科技產業;從鄉村到城市,到全國,到國際;從白手起家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300多億元人民幣,走出了一條讓人景仰的道路。

  那種靠特殊政策扶持甚至靠行政命令壟斷增長的企業,注定要被歷史淘汰,至少不會永占舞臺的中心。因為,"發展才是硬道理",因為,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一定會被歷史選擇。

  戲劇的是,那晚我在回家的路上意外地碰到了以前在國企的同事。說起過去,他說他很懷念八幾年到90年代初那段日子。談到現在,老代輕嘆了一聲,眼神閃躲,只說,還有5年就正退了,混嘛。

  世事滄桑,大江東去。這一天,是我有生以來當日坐車10個小時的最高記錄,我永遠不會忘記。
 

責編 楊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