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專欄

每經網首頁 > 專欄 > 正文

馮海寧:公民房產能否承受中國養老之重

2011-09-30 01:13:56

Default-thumb_head 馮海寧

    9月28日,民政部等12個部門與全國政協開會討論養老工作進展。其中,銀監會負責人表示,由于中國現有的制度房屋產權70年,“以房養老”難以推行。如果是房價上行期,“以房養老”問題不大,可如果是房價下行期,有可能遇到問題。

(9月29日《新京報》)

    “以房養老”,這是一個民間爭論不休、相關部門意見相左的話題。在民間,“丁克族”表示歡迎,但老人們反對;在政府部門,民政部將“以房養老”納入下一階段工作的引導方向之一,但銀監會卻不支持“以房養老”,因為存在70年產權和房價下行的雙重困擾。

    顯而易見,相關部門都是從各自立場看待“以房養老”的。民政部門之所以支持“以房養老”,是因為中國目前有失能老人1036萬,半失能老人2135萬,大中城市空巢家庭達到70%,養老形勢異常嚴峻,而推行“以房養老”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民政部門的壓力。銀監會不支持“以房養老”,主要是從金融機構利益出發。因為房屋土地使用權只有70年(有的還是40年),當老年人抵押房屋時,土地使用權期限所剩無幾,房屋價值不大;即便房屋使用70年后土地使用權可以續期,但在頻頻曝出房屋質量問題的情況下,房屋能否使用70年都是個大大的問號,金融機構當然不想承擔風險。

    在我看來,銀監會認為“以房養老”難以推行,并非沒有道理,我們不能去質疑銀監會。即便銀監會支持“以房養老”,恐怕各個商業金融機構也不支持。即使金融系統從上到下支持“以房養老”,老人們是否愿意是個關鍵問題,因為很多老人還有“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孫耕”的傳統觀念——自己的房產寧愿留給子女,也不愿去抵押。

    在高房價時代,多少老人有房產可供抵押,也值得我們深思。顯然,農民住房、小產權房由于沒有產權證,難以去抵押;廉租房、公租房的產權都屬于政府,更抵押不了。如果老人與子女同住,也不可能去抵押。如此一來,真正適合“以房養老”的人數極其有限,受惠面并不大。

    基于金融機構不積極、很多老人不愿意、受惠面不大等原因,我認為公民房產抵押只能承載少部分人的養老問題,難以承受多數人的養老之重。盡管加拿大、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國都有各自的“以房養老”服務體系,但要意識到,國情不同,土地制度不同,人的觀念不同。因此,不能簡單去效仿其他國家,轉嫁政府養老責任。我以為,解決中國人的養老問題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是商業化養老,即養老保險商業化;要么是公益化養老,即政府承擔養老之責。

    毫無疑問,商業化養老是少數有錢人或有財產人的養老模式,“以房養老”也是一種商業化養老,前提是要有房產。而公益化養老,則是強化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建立公平的養老金制度,并建設完善的公益化養老設施。讓人憂慮的是,中國恰好處于“未富先老”的處境——即尚未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卻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養老工程。

    因此,完全指望“以房養老”或指望政府養老都不現實,必須多種養老模式并舉,讓養兒養女防老(至少在農村地區有一定效果)、“以房養老”、商業養老保險、政府投資的公益化養老,同時發揮作用。這些養老模式中,我認為公益化養老應該成為主流。如果各級政府有“賣政府樓建學校”的決心,就會有更多財政資金用于養老。我們要意識到,現在很多地方政府的樓堂館所,可比公益性養老院更多更奢華,與其讓政府大樓奢華,不如多蓋公益性養老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