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1 01:37:43
數據顯示,跟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CRB指數全月大跌逾13%,國內市場的商品綜合指數也下挫10%,其中金融屬性較強的工業類商品首當其沖,國際銅價累計下挫近25%,國際油價跌幅也達到10%,紛紛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的單月最大跌幅。
每經記者 張國棟 吳文坤 發自北京
剛剛過去的九月,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經歷了金融危機以來最凌厲的跌勢。數據顯示,跟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CRB指數全月大跌逾13%,國內市場的商品綜合指數也下挫10%,其中金融屬性較強的工業類商品首當其沖,國際銅價累計下挫近25%,國際油價跌幅也達到10%,紛紛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的單月最大跌幅。
大宗商品價格的弱勢能否緩解國內高企的通脹壓力?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又有多大?在緊縮政策下,相關生產商和貿易商的生存現狀又如何?《每日經濟新聞》為您帶來詳細報道。
/有色金屬/
產一噸虧一噸 部分銅企被迫減產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按照現在的價格,我們每產一噸銅差不多就要虧掉一噸的錢。”10月10日,國內一家較大規模銅冶煉企業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反映稱,因為銅價的持續下滑,該冶煉企業目前已經部分減產近一個月。
減產乃至停產,是國內部分銅生產企業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據百川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銅價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演繹了 “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悲壯景象。其中,7月1日至10月7日,倫銅場內收盤價最高值9840美元/噸 (7月19日),最低值收盤6800美元/噸 (10月4日)。而在9月份,倫銅更是從每噸9160美下滑到最低7000美元附近。
部分企業被迫減產
“摸不著頭緒,沒想到一下子降這么多。”上述銅冶煉企業人士表示,年初他對于銅市還是比較樂觀的,但沒料到歐債危機會愈演愈烈,使得銅價出現大幅下跌。他向記者直言,“按照現在的價格,我們每產一噸差不多就要虧掉一噸的錢。”
據悉,受三大評級機構屢屢下調評級與市場對經濟增長預期明顯放緩等多重影響,以銅為代表的大宗金屬普遍重挫。
銅價的大跌,帶來的是生產企業的利潤大幅縮水。“我們買的時候銅原料40元~50元/千克,加工后是70元~80元/千克,現在加工好的也就賣50元~60元/千克。”國內一家銅加工企業近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
為減少銅價大跌帶來的損失,不少國內生產企業不得不減產乃至停產。“現在很多小企業都處于半停產狀態。我們現在處于封庫、待停階段,就是自己的貨不出,只提供來料加工……”國內一家銅加工企業近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
據悉,受銅價影響,生產企業不敢貿然生產,而貿易商則不敢接貨。市場眼下供應的現貨多數是貿易商去年就跟銅企簽訂的長單,“當時價格是升水的,但近期銅價大幅下跌,貿易商拿到貨時就已經虧損”。
銅需求仍走強
上海中期期貨分析師方俊峰稱:“目前我們難以判斷歐債問題能否告一段落,這一影響整個商品市場的長期問題恐怕不會很快過去。”
不過,方俊峰也表示,整體來說目前的銅價已經是低位了,“進一步暴跌的可能性不大,但有繼續走低的可能性。”
銅價目前在7000美元附近獲得了一定的支撐,價格在當前的位置可能出現一定幅度的反彈。“銅的下游仍然較弱,特別是伴隨LME銅庫存小幅增加,銅價持續走低也是必然。”我的有色網一位要求不具名分析師稱,從9月1日到9月30日,LME銅庫存最高至470070噸,銅庫存增加3000噸,呈持續增加趨勢。
但從長期看,未來銅價仍然值得期待。據我的有色網提供的數據顯示,1~8月份電力電纜、空調、冰箱、洗衣機、彩電、汽車產量分別增長18.9%、38.1%、12.6%、15.3%、-2.0%、3.3%,“除了彩電和汽車業外均維持了較高增速,顯示國內銅終端需求依舊強勁”。
根據2011年前9個月的中國精銅進口數據,大量的長協進口量或將反映在未來三個月的進口數據中,這對后期的銅價也會形成支撐。
需求遭價格綁架 鋁價或將長期走弱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大宗金屬近期普遍遭到重挫,鋁價走勢更是步步驚心。
百川資訊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9月23日滬鋁1112主力合約慘遭跌停,收盤價16495元/噸,跌485元/噸,跌幅為2.86%;9月26日,滬鋁1112最低跌至15850元/噸,收盤16000元/噸,跌495元/噸,跌幅為3%。
對此,百川資訊鋁行業高級分析師張如風稱,最近鋁價漲跌幅度較大,主要由于 “歐洲債務危機延續、三大評級機構屢屢下調評級、美元指數大幅反彈,使得國內鋁錠大幅下挫,而9月下旬資金面趨緊也讓國內現貨市場的鋁錠承壓。”
蹊蹺的是,鋁價并未在國慶長假后重現大幅下挫的局面。“相對于其他基本金屬,長假期間倫鋁的走勢顯得相對平穩。”金瑞期貨楊小光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7日晚間,倫鋁報收于2209美元,單周上漲2.27%,止住了之前的連續下跌趨勢。
實際上,短期的利好并不足以對鋁價形成持續的推動作用,楊小光分析稱,“中長期的制約因素仍舊在于宏觀面的不穩定以及下游消費的低迷,不排除歐債危機升級所引發的進一步走低的可能。”
據悉,目前鋁下游需求不但沒有明顯起色,反而出現些許萎縮。“房地產的整體下滑趨勢對鋁價會起到相應的阻礙作用,也會影響鋁材的需求,目前建筑鋁型材也呈現下滑的趨勢。”我的有色網分析師李旬稱。
張如風同樣表示,“從經濟放緩和宏觀經濟惡化以及價格傳導的滯后效應因素影響看,電解鋁生產成本對鋁價剛性支撐的觀點將會受到市場的挑戰。”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解鋁中期弱勢震蕩下跌已經注定,“雖然抗跌性或將使其下跌過程變得跌宕起伏,但總體下跌趨勢不變,未來有可能測試的目標位在15600元/噸左右”。
9日,曾進行過專門調研的張如風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電解鋁企業如今已經左右不了鋁價。而受制于鋁行業此前的起落及長時間的虧損,多數國內鋁廠對當前鋁價走勢的看法比較復雜。“一些企業已經對鋁價下跌司空見慣,少數企業相對悲觀。”
不過,全球最大的鋁生產商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 (UCRUSAL)副總裁奧列格·穆哈麥德申則對鋁市場保持“相對樂觀”。近日,他對外預計鋁市場已觸底并將反彈,“到今年年底,鋁價將從目前水平反彈至每噸2400~2500美元,沒有迫使價格下跌的基本面因素。”
/黑金屬/
價格創年內新低 鋼企兩頭受氣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國內鋼市沒有迎來“金九銀十”,其創下的今年以來最大一波價格跌幅連累了部分鋼廠及鋼貿企業。
“現在圓鋼價格倒掛得厲害,如果不算鋼廠補貼的話,基本上是‘賣一噸虧一噸’,虧損幅度400元~600元/噸。”10月9日,提及近期的鋼市,山東一家鋼貿企業高層如是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采訪了解到,不只鋼貿企業,價格倒掛的局面也讓不少國內鋼企飽嘗虧損的苦頭。
國內知名現貨交易平臺——西本新干線監測顯示,經過9月份的暴跌之后,目前國內現貨、期貨價格均處在年內最低水平,其中,9月份鋼材期貨價格較8月份每噸跌500元,現貨噸價(螺紋、熱軋、中厚板等)則跌了200元~300元。
礦價鋼價齊跌
河北一家鋼企內部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反映稱,“現在鋼市的弱勢格局還在延續,雖然部分品種跌幅趨緩,但資金趨緊和需求不振的影響依然困擾著鋼市。”
西本新干線監測顯示,經過9月份的暴跌,目前國內現貨、期貨價格均處在年內最低水平。其中,9月份鋼材期貨價格每噸跌500元,現貨噸價(螺紋、熱軋、中厚板等)則跌了200元~300元。
鋼價暴跌下,國內的鐵精粉市場亦強勢不再。而備受關注的進口礦價同樣掉頭向下。目前,包括上游原料價、鋼廠出廠價和現貨鋼價均進入“同向齊跌”的通道,其中,國內礦從最高1550元/噸跌到目前的1470元/噸,外礦則從最高191美元/噸跌至目前的175美元/噸。
值得關注的是,鋼市需求尚未好轉,國慶長假期間鋼材社會庫存卻呈現明顯回升。中聯鋼數據顯示,包括螺紋、線材、熱軋及冷軋、中厚板在內的5大品種庫存總量達1519.4萬噸,較國慶節前凈增73萬噸,增幅為5.1%。鋼材社會庫存已連續7周回升,累計較前一低點增加146萬噸,增幅達10.6%。
對此,中聯鋼分析師胡艷平稱,“整體用鋼行業表現并不理想,庫存與需求對鋼市帶來雙重壓力,再加上外部經濟環境極不穩定,‘銀十’恐怕難有作為”。
西本新干線分析師邱躍成表示,目前市場資金緊張的局面進一步加劇,市場需求在短期內難以實質性好轉,預計10月份國內鋼市仍將面臨艱難的去庫存化過程,鋼價將以震蕩筑底走勢為主。
鋼企利潤空間遭壓縮
在鋼價連續大幅下挫的背景下,國內部分鋼鐵企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目前一些鋼廠在合同組織上已出現困難,出廠價格有進一步下調的壓力,不排除已處于虧損的可能性。”邱躍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內板材企業基本呈現虧損局面,建筑類用鋼企業利潤則被壓低,只有一些小廠略有盈利。
對此,上述河北鋼企人士證實稱,目前其噸鋼利潤只有100元多點,但“由于管理有嚴疏,部分企業的確處于微利經營或者出現虧損。”
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河北鋼鐵集團二級螺紋鋼結算價格在4780元/噸,較華北地區市場倒掛100元~150元/噸;“鋼廠熱軋、螺紋平均成本還要4600元~4700元/噸,但熱軋目前市場價格4500元/噸左右,而螺紋鋼為4500元/噸,過磅則在4650元/噸左右。”前述山東鋼貿企業高層稱。
/稀土/
鐠釹繼續下跌 價格聯盟恐成泡影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已經止跌回升的部分稀土品種價格再次走向疲軟。
長假過后,鐠釹氧化物稀土價格有所回落,主要集中在鐠釹氧化物。百川資訊市場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廢料氧化鐠釹價格在55萬元~56萬元/噸,原礦氧化鐠釹價格在58萬元~60萬元/噸,較節前價格有約10%的下滑幅度。稀土其他品種價格保持穩定。
昨日(10月10日),有北京稀土貿易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反映稱,“市場價格雖然比較穩定,但實際成交都不好,比如鑭鈰等品種。”
據了解,鐠釹價格下跌與其市場囤貨量太大密切相關。“與中重稀土相比,鐠釹在稀土行業內用量較大,價格下跌主要是因為目前市場上囤積的貨量太大,由于對后市看法不太樂觀,商家開始套現,拋貨必然導致鐠釹價格下滑。”南方一家稀土企業高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據悉,稀土價格經歷暴漲后,從今年7月中旬開始出現逆轉,繼而持續下跌。“從當前的情況看,四季度稀土市場很難看好,預計稀土后市下游需求仍會疲軟,稀土價格仍有下滑的空間。”百川資訊一位分析師稱。
而為穩定稀土價格,包鋼稀土旗下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曾表示,將以不高于90萬元/噸的價格收購擁有國家指令性計劃企業生產的鐠釹氧化稀土產品。但收效甚微。“國內帶票的產品并不大,大多數都是不帶票成交,所以收儲計劃對貿易商手中的氧化鐠釹市場影響不大。”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
對于稀土行業目前的亂象,不少業內人士提出了在國內成立稀土價格聯盟的倡議。
贛州稀土礦業公司副總經理賴兆添認為,由于企業眾多,這種跨區域性的價格聯盟需要有全國性的行業組織來協調。
盡管上述倡議可由今后成立的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執行,但要運作價格聯盟如今仍面臨多重挑戰。“價格聯盟還不好說,至少真正實施起來比較困難。”上述稀土企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悉,僅在南方中重稀土市場,由于資源分布在多個省份,各個區域報價系統存在較大差異,價格很難達成統一。
此外,更令人憂心的是,稀土市場不含稅的產品大量充斥市場。“贛州很多貿易商手中都是不帶票的產品,由于各家的承受能力不一樣,除非價格聯盟都按照不帶票的走,但這不可能。”上述不具名分析師表示。
據悉,不含稅產品的流通主要原因在于稀土偷盜采礦的情況依然猖獗,國家雖然下大力氣去整頓,依然難以徹底解決偷盜采礦的問題。
/建材/
產能過剩愈演愈烈 平板玻璃在建項目大限已至
每經記者 吳文坤 發自北京
2009年,平板玻璃被國務院列為六大產能過剩行業并加以調控,兩年過去了,該行業重復建設現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產能過剩形勢進一步加劇。為此,國家發改委網站10月9日以少見的嚴厲措辭正式對外發布了《關于開展平板玻璃建設項目專項清理的通知》,發改委針對平板玻璃產能過剩問題開始“動真格”。
重復建設屢禁不止
盡管2009年國務院發布了 《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38號文),以抑制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然而,平板玻璃行業重復建設依然嚴重。
資料顯示,自38號文發布以來至2010年年底,全國又建成投產了34條平板玻璃生產線,且都是大規模生產線(平均達700噸/日熔化量),新增產能近1.3億重量箱,相當于38號文下發前總產能的18.6%。
“平板玻璃項目多年來,一直執行‘備案制’。”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秘書長張佰恒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兩年來,平板玻璃行業在建項目的清理工作一直在繼續,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為了發展當地經濟和吸引投資,并沒有按照要求來做。
在他看來,玻璃行業前兩年伴隨著房地產市場發展,景氣度不斷提升,這是相關投資持續火熱的重要原因。“特別是2010年的市場非常好,整個行業盈利近70億,刺激了項目的投資。”
記者獲取的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又建成投產了13條線,新增產能5400萬重量箱,目前仍然有30余條在建和擬建項目。
自身產能建設速度過快,房地產市場伴隨政策的嚴控又出現明顯下滑,這讓平板玻璃行業步入2011年就遇到了巨大問題。
資料顯示,2011年上半年生產平板玻璃3.8億重量箱,同比增長19.1%,然而,1~5月份規模以上平板玻璃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僅為14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5.9%。
產能過剩引發改委重視
在《關于開展平板玻璃建設項目專項清理的通知》中,發改委披露了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問題,且采用了少見的嚴厲措辭。發改委表示,“重復建設態勢嚴峻,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凸顯,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全行業處于虧損的邊緣,這與國家要求的控制總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相悖。”發改委還表示,各地要“進行認真而不是敷衍”的清理,同時,嚴格責任追究制度。
張佰恒表示,這是發改委首次專門對平板玻璃相關項目進行清理,也彰顯了政府對有效減少和控制市場供應的決心。
行業兼并重組預期明朗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平板玻璃產能過剩的進一步嚴控,該行業大企業兼并重組的力度將加速。
權威數據顯示,目前平板玻璃行業前10家大企業集團集中度為57%左右。不過,這離發達國家還有明顯的差距。國金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09年國際上前四位跨國玻璃集團就擁有全世界 (不包括中國)65%以上的產能。
鑒于此,在5月份工信部表示,“十二五”期間,通過兼并重組,逐步將玻璃深加工率提升到45%以上,行業前10家企業平板玻璃產能占總產能的比重提升到75%以上。
在張佰恒看來,當務之急是減少供應量,大企業集團的路線將是平板玻璃行業未來的路。不過,由于受該行業工藝的影響,目前尚未明確大規模重組聯合將怎樣進行。“協會正在做方案,預計今年會形成初步意見,明年開始推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