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6 23:03:10
接連出臺的政策催化了傳媒、軟件、水電等板塊個股亮眼表現,不過,在十月最后一周的反彈中,基金傳統的重倉股表現依然平平。
盡管離年底仍有近兩個月的時間,年度基金業績排名戰卻在逼近。盈虧平衡、向第一集團靠攏,墊底基金最后一搏,都讓基金不得不亮出最后的殺手锏。基金的獨門重倉股以及基金公司旗下獨門的抱團股,都令市場更為注目。
基金重倉股表現平平十月最后一周,滬深股指從2300點關口反彈,又重新回到2500點上方。兩市個股也幾乎呈現普漲狀態。本周市場熱情仍較高;從行業表現來看,TMT、農林牧漁、醫藥生物等行業表現領先,金融、地產、有色、采掘、鋼鐵等周期股相對較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軟件、傳媒、部分醫藥等個股成為市場本輪反彈的領漲品種。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領漲板塊更多的是受益于政策的驅動。
此前不久,科技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委聯合下發 《關于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若干意見》,確定金融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受此影響,軟件板塊表現搶眼。海隆軟件、達華智能兩周漲幅已超過40%,寶信軟件、久其軟件的同期漲幅也都逼近40%。
與此同時,文化產業政策的利好消息也刺激了整個傳媒產業類上市公司亮麗的漲幅。中文傳媒兩周以57.32%的漲幅僅次雷曼光電;天舟文化、浙報傳媒的期間漲幅分別為44.52%和40.18%。《全國抗旱規劃》的規劃使得發電與水利板塊迎來突出表現,中元華電、威爾泰、延華智能等都出現漲停。
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的規劃,助推了整個環保板塊,先河環保、巴安水務、中電環保、長青集團成了環保板塊的領頭羊。先河環保自10月24日至本周五以來,股價則從15元以下漲至目前的21元附近,漲幅達到了36%。
就在上述板塊大幅上漲時,基金重倉股則是顯得有些落寞。公募基金持有的銀行股幾乎在本輪反彈墊底,華夏銀行、中國銀行等兩周股價漲幅都不超過2%,地產股也是短暫曇花一現;被視為業績增長預期穩定的酒類板塊表現也不突出。
東方、新華系整體抗跌風水總是輪流轉,多變的市場行情也注定了每年的基金業績中總會有一批踩準市場節奏的基金公司。事實上,這些基金公司旗下多只基金共同抱團的品種,也往往會得到市場更多的關照。
盡管今年以來老股基金仍然是全軍覆沒,但統計顯示,截至本周四,東方系基金、新華系基金在2011年度中整體業績顯得十分靠前。東方策略成長、東方龍、東方精選都十分抗跌,跌幅均為不到3%。此前的三季報顯示,東方基金偏愛金融、保險類股票。由于今年以來旗下多只基金將籌碼壓在了低估值的金融保險身上,規避了成長股的大幅回調。同時季報也顯示旗下基金除集體吃進高端白酒外,也在大消費中淘金。
在經歷了2010年的沉默后,新華基金今年整體也表現得十分突出,截至本周四,新華優選成長凈值損失不到4%,新華鉆石品質,新華行業周期、新華資源優勢等基金整體都較為抗跌。三季報顯示,新華基金仍體現出了積極的風格,在投資中也更注重自下而上對優質成長股的挖掘。旗下五只基金將國中水務列為重倉股,合計持有3000萬股。洪城水業也被新華旗下3只基金重倉持有,合計持有990萬股。
同時基金三季報顯示,新華系基金風格有些偏向內需,有些偏向成長,并不完全相同。新華優選成長三季度小幅加倉漢得信息,而新華中小市值新進成為其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三聚環保,錦龍股份等一些冷門品種也往往會出現在其重倉股名單中。其三季報同時顯示,一些前期超跌的優質品種以及基本面確定的成長股更受新華系基金的青睞。
同門基金分化嚴重記者注意到,除極個別長年表現不好的基金公司,年內旗下基金整體業績表現不佳的公司卻并不多見。
對此,某券商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基金公司的產品線也日益完善,風格也呈現多樣化,由于今年市場中小盤和創業板,尤其是高成長性股長期陷入大幅的調整中,以中小盤股為主打的基金損失比較大,形成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分化嚴重的局面。
以鵬華基金為例,萬得統計顯示,截至本周四,鵬華價值優勢今年以來的凈值跌幅不到2%,鵬華消費優選的凈值也只有2%左右。而鵬華盛世創新的跌幅則逼近20%,鵬華精選成長的跌幅也超過17%。
同樣的分化也存在于金鷹基金中,旗下明星基金金鷹中小盤精選和金鷹成分股優選,今年以來凈值損失都不超過8%;但同門的金鷹穩健成長的凈值同期損失超過18%,金鷹行業優勢和金鷹主題優勢年度損失超過20%。從金鷹系基金披露的三季報來看,金融等低估值板塊配置并不多,而更注重對個股的選擇。如中環股份被金鷹基金旗下6只基金重倉持有;金鷹中小盤、金鷹行業優勢和金鷹主題優勢則是攜手出現在文山電力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長高集團也是金鷹基金的獨門重倉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