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7 01:09:38
通過近兩年的擴大進口,我國貿易順差已經有所削減。未來繼續擴大進口將面臨兩方面的阻力,一是進一步下調關稅的壓力,二是外國對華的出口限制。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我們還會繼續堅持兩年來一直在推進的鼓勵擴大進口的政策和措施,并且還將出臺新的政策措施。”在昨日(11月1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對進口問題如是表態。
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1~10月,我國進出口總額突破3萬億美元,其中貿易順差為1240億美元,同比收窄15.4%。除出口乏力外,我國支持擴大進口的措施也發揮了作用。
接近核心層的研究員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近兩年的擴大進口,我國貿易順差已經有所削減。未來繼續擴大進口將面臨兩方面的阻力,一是進一步下調關稅的壓力,二是外國對華的出口限制。
擴進口漸入“深水區”
據沈丹陽預計,今年我國新增進口將達3600億美元左右,將成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大帶動因素。繼續擴大進口,最直接的方法還是降低進口關稅——比如降低化妝品等奢侈品關稅。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曾表示,商務部在考慮進口貿易便利化的同時,進口稅問題也在研究中,“就我個人來講,我傾向于在這方面(進口稅調整)有進一步的考慮和推進”。
事實上,今年7月1日起,國家下調了33種能源、原材料等商品的進口關稅,這是在年初國家已對600多種商品實施較低進口暫定關稅基礎上的又一次力度較大的降稅措施。
但對于通過降低關稅的手段擴大進口,市場也有很多質疑之聲。有觀點稱,進口關稅是我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大面積下調進口關稅不利于保護我國一些產業的發展,且會使財稅調節經濟結構的作用失衡。
上述研究員表示,現在擴大進口已進入“深水區”,此前通過下調商品關稅等手段擴大進口,雖有利于補充我國能源和原材料的缺口,但現在需要更加仔細地在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之間進行權衡,避免顧此失彼。
值得注意的是,擴大進口除加速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外,還承擔著減順差的使命。但目前擴大進口的政策主要作用于一般貿易領域,而我國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對貿易順差的貢獻存在很大差異,這也成為擴大進口的一個掣肘。比如,2010年我國貿易總順差是1830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超過3000億美元,一般貿易則逆差超400億美元。
前述研究員稱,若從減順差的角度來看,最好的辦法還是降低加工貿易比重。
目前,地方政府開始試水更加深入的擴大進口舉措。據悉,廣東省東莞市研究了促進進口的16條措施,目前正在征求意見。在如何平衡進口與加工貿易順差的問題上,東莞市外經貿局局長黃冠球稱,東莞將把促進口與升級轉型結合起來,推動轉型促進口,已經出臺了鼓勵企業引進先進設備的政策,凡是加工貿易企業進口先進設備用于提高生產力,政府給予2%的獎勵,還將在通關環節促進口。
高新技術產品進口仍難
擴大進口除了內部面臨壓力與質疑外,對外還面臨供需不對稱的問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一直以來不太愿意放開對華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
由于國外主要技術輸出國對中國采取歧視性做法,核心技術進口更少,中國進口的關鍵設備大多為歐美等發達國家淘汰的產品,不便于及時掌握國際領先技術。據商務部統計,2010年全國共登記技術引進合同11253份,合同金額僅256.4億美元。
據統計,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主要來源于東盟、韓國、日本等地,從美國進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份額卻從2001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6.3%。今年是我國“入世”十周年,仍然被美國列在貿易類別國家里面的最后一類。
陳德銘不久前在接受采訪時說,“我一直問美國的商務部長,中國市場很大,也很開放,但除了能買你們的飛機、大豆、棉花,你還能賣什么給我?你將兩千幾百個品種的商品都列為軍民兩用品,對中國實行嚴格的管制,即便出口到中國,每年還要進行最終用戶調查。美方能不能放寬對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管制,從而擴大這部分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進而平衡兩國的貿易?”
商務部研究院WTO專家梁艷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人民幣匯率與美國對華出口限制是中美貿易磋商的兩大焦點問題,但本著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這兩個問題預計這兩年內都難有實質性結果。
專家建議三方面突破
盡管面臨內外雙重壓力,我國進一步擴大進口的措施也并非無法展開。
上述研究員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擴大進口還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我國部分商品的關稅有微調可能;二是可以擴大有利于生產和百姓需要的商品的進口規模;三是進口便利化進一步落實還有空間。
但在關稅方面,政策騰挪空間或較為有限。據悉,“入世”以后,我國關稅水平持續下降,目前平均進口關稅水平為9.8%,處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之上。其中,農產品平均關稅為15.2%,工業品平均關稅為8.95%。前述研究員指出,目前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并沒有能力承擔太多的國際責任,況且我國關稅水平已經相對較低,如果再下調關稅水平,會對本國產業造成沖擊。
但他也指出,我們在進口便利化這個問題上仍然大有可為,我國出口可以做到24小時通關,但進口就做不到,這點完全可以改變和加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宋泓指出,中國以往的進口政策有三個原則,即進口能否保障國內產業的原材料供應、會否沖擊國內產業、能否促進技術進步。這三個原則并不考慮是否實現了國際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促進消費者的福利水平的提高。
他建議,未來進口政策的制定應從生產導向型向更加中性的自由貿易型轉變,從國民福利角度擴大進口,這才是進口政策制定尤其需要關照的導向。
相關新聞
商務部:全年順差控制在約1500億美元
“今年以來,中國外貿順差確實不斷縮小,1~10月順差額僅有124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4%。按這個趨勢,全年大概可以控制在1500億美元左右,意味著比去年減少300億美元左右。”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16日表示。
針對順差縮減,沈丹陽給出了三個原因,一是宏觀經濟政策,包括投資政策、消費政策、貿易政策、金融貨幣及外匯政策綜合發揮作用;二是支持擴大進口的貿易促進措施發揮作用。;三是貿易便利化措施方便了企業。
沈丹陽還表示,今年進出口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去年將近3萬億美元,今年可能增加到3.6萬億至3.7萬億美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