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0 23:45:25
在通脹轉向、政策調控轉向、房價轉向、經濟結構轉向的背景下,A股市場本身也對應地出現了一系列大轉變,比如:炒作的主題變了,主力也變了……
每經記者 趙笛
在通脹轉向、政策調控轉向、房價轉向、經濟結構轉向的背景下,A股市場本身也對應地出現了一系列大轉變,比如:炒作的主題變了,主力也變了……
在接近年末之時,市場已將目光投向來年。“牢騷太盛防腸斷”——投資者不必為一時下跌而懊惱;“風物長宜放眼量”——投資者更應深析市場結構的大轉變,在來年操作時順應時勢,才能安全博取收益。
/技術變化/
年線“陰不過二”明年或收陽
如果不出現奇跡,2011年的A股K線年線或將收出一根陰線。而根據歷史規律,A股從來沒有出現過連續三年年K線收陰的情況,因此市場有理由期待:2012年會更好。
1990年至今,滬指共收出22根年K線,其中有12根陽線,12根陰線,整體來看,滬指呈現出的是上漲態勢。
從歷史情況看,滬指年K線共有4次出現連續兩年收陰的情況,其中前三次的其后一年,指數都出現了上漲。1994年、1995年,滬指分別下跌22.3%、14.29%,而到了1996年,滬指大幅上揚,漲幅高達65.14%。從日線圖上看,1996年的圖形呈現出一個完美的震蕩上行態勢。其中1月份仍慣性下跌,隨后股市見底,到了12月底出現一波急劇拉升后才出現大幅殺跌。
2001年、2002年,滬指分別下跌20.62%、17.52%,而到了2003年,滬指反彈10.27%,并于隨后一年的年初繼續上漲,漲幅高達35%。
2004年、2005年,滬指分別下跌15.4%、8.33%。而到了2006年,股市出現大幅反彈,全年滬指上漲130.43%。
就以上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總結出兩個帶有規律性的現象:首先,滬指的年K線是“陰不過二”,在連續兩年收陰后,隨后一年便會迎來年度性上漲;其次,前兩年跌幅越大,后一年反彈力度就越弱,比如跌幅最大的是2001年~2002年,隨后一年漲幅僅有10.27%;跌幅最小的是2004年~2005年,而隨后一年漲幅高達130.43%——這或許可以如此解釋:跌幅收窄、行情企穩,更利于后一年的反彈。如今,滬指2010年、2011年再次出現兩根年K線陰線,因此市場有理由期待明年也出現反彈。
/炒作變化/
市場炒作熱點轉變
正是有了年K線釋放出的大轉變信號,市場便開始重新審視當前市場,希望發現更多的轉變信號,以便指導來年的操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年末的股市呈現出多重結構性轉變,包括指數結構變化、炒作思路的變化等。
深強滬弱變為滬強深弱
在2011年10月匯金增持后的反彈呈現出一大變化,即滬強深弱局面出現。
從歷史經驗看,在底部區域的反彈,深成指和中小板指數往往會領先滬指。但這一次恰好相反。
以生命線60日均線為例,滬指在998點見底時,滬指站上60日線是在2005年7月27日,深成指則是在7月26日;在1664點見底時,滬指站上60日線是在2008年12月4日,而深成指是在2008年11月27日,中小板指數也是在11月27日;在2319點見底時,滬指站上60日線是在2010年7月26日,而深成指是在2010年7月20日,中小板指數是在7月23日。
再以漲幅為例:滬指在998點第一波反彈時,滬指4天內上漲了11.58%。而深成指不但提前一天見底,而且5天內上漲了12.18%;在1664點第一波反彈時,滬指30個交易日上漲了21.32%。而深成指30個交易日上漲了31.28%;在2319點第一波反彈時,滬指一口氣上漲了約13%。而深成指一口氣上漲了逾27%。
顯然,在底部區域,歷史上深市強于滬市,然而當前情況卻恰好相反。
從60日線看,滬指在2011年11月2日站上60日線,但本輪反彈中,深成指就沒有站上過60日線,而中小板指是在11月14日站上60日線的,但僅僅兩天后便跌破60日線;從漲幅看,滬指10月24日以來最大漲幅為9.11%,而深成指最大漲幅為10.34%,中小板指最大漲幅為12.97%。雖然深市漲幅高于滬市,但和以往相比,這種漲幅差距并不大,因此整體來看,滬市強于深市的特征明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深市弱于滬市的原因或有很多種,但不可回避的一點就是,當前的估值水平是上證A股早就見底,深圳A股、中小板指市盈率卻依舊高企。
由于受到今年大半年的通脹影響,中小企業業績更易下滑,不排除相關公司年底仍有估值向下修復的可能。那么,更多聚集了國有企業、大公司的滬市,其強于深市的局面或將在一段時間內延續。
炒“資源”變為炒“消費”
除了指數強弱結構的變化,A股內部的炒作格局也發生了變化。這其中,以酒類為代表的消費股和順應經濟結構調整的創新類概念股取代了資源股,成為2011年尤其是年底最牛板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顯示,2009年,加權漲幅最大的板塊依次是汽車類、紡織機械、煤炭行業、食品行業、化纖行業、有色金屬、飛機制造,漲幅均超過160%;加權漲幅最小的依次是船舶制造、建筑建材、醫療器械、電力行業、石油行業,漲幅均低于60%。
2010年,平均漲幅最大的板塊依次是醫療器械、非金屬品、船舶制造、飛機制造、機械行業、生物制藥、電器行業,加權漲幅均超過30%;漲幅最小的板塊則依次是鋼鐵行業、石油行業、金融行業、房地產、電力行業、開發區,加權跌幅均超過15%。
剔除補漲、補跌等因素,2009年市場熱點是資源類板塊,2010年則是機械板塊。這兩者均屬于傳統行業和強周期性行業。
而截至2011年11月18日,今年以來只有一個行業板塊錄得上漲,即傳媒娛樂板塊,加權漲幅為2.49%;加權跌幅較小的行業包括釀酒、開發區、金融行業、非金屬品、紡織等,跌幅未超過5%。而在跌幅榜前列,囊括了發電設備、有色金屬、電子器件、公路橋梁、飛機制造、交通運輸、建筑建材等,加權跌幅均超過20%。而若從平均漲幅來看,今年以來跌幅較小的板塊還應該包括環保行業,截至目前其均跌幅僅為3.21%。
在剔除補漲、補跌等因素后今年以來的強勢板塊應該是娛樂傳媒、釀酒行業、環保行業。
為什么這三個板塊今年來表現強勢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三個板塊的強勢均指向了同一個背景,那就是:經濟結構轉型。
對于傳媒娛樂板塊,其上漲主要動力就是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文化產業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這表明政策對股市炒作主題的左右力量依然雄厚;對于環保行業,其上漲的動力同樣源于政策扶持。
在“十二五”規劃中,經濟結構轉型成為貫穿始終的主線。而七大新興產業的提出,也指明了行業發展的方向。顯然,傳統的機械、有色、房地產股票已不太符合政策指向,而像傳媒娛樂、環保行業均屬創新型產業,符合政策發展方向,想象空間也就更大。
對于釀酒行業,其上漲的背景表面上看是抗通脹,但實際上仍是在經濟結構轉型下,消費股越來越受市場重視。去年中期以來,CPI接連攀升,通脹刺激防御性的消費股走強。雖然目前CPI上升勢頭已經轉向,但放眼中國經濟,消費仍將領跑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
國聯證券指出,國家對消費的重視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二五”規劃強調經濟轉型,首次將三駕馬車中的消費提到第一的位置,表明消費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