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3 02:03:1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記者 鄭步春
外盤連續大跌,但A股頑強抗爭。繼周一下跌1點后,上證綜指周二也僅是下跌2.5點收報2412.63點。
市場之所以抗跌,一方面和短期殺跌過猛相關,另一方面和“存款準備金率下調”預期相關,而后者又與本周的 “熱錢外流信息”相關。
熱錢外流是利空,但短期內股市卻可能先受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預期支撐。如果要更清楚地說明這一點,不妨回顧下2005年至2008年人民幣快速升值和當時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過程,并回顧一下當時股指表現。
2005年之后人民幣高速升值,當時熱錢不斷流入,我國的基礎貨幣投放大增,每每其增加量到令人“忍無可忍”的節點時,央行即會上調一次存準率。當消息公布后,股指即刻出現調整,但其后總被更多熱錢淹沒,股指不久又創出新高。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發央票和上調存準率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往往不能“充分對沖”新增外匯占款,故其溢出效應最終促使A股大漲。
由此我們或可以推導:在本幣升值和貶值過程中的上調或下調存準率,股市短期走勢可能會和中期走勢相反。也就是說,如果過去經驗管用,那么人民幣貶值和下調存準率所帶來的股市上漲也可能是短期行情。
筆者可能是較早提出“人民幣貶值”的人了,若號稱“最早的那個人”也不能算太過吹牛。因為在不知多少個月前,我就說過“人民幣購買力有限,并沒理由升值”。最近的那次提示人民幣貶值風險是在本月16日開盤前,那篇文章的標題是 《警惕本幣轉向 中性看待大盤》。至于其后股指暴跌,筆者承認是出乎意料的。
雖然存在“幣值隱患”,筆者卻仍弄不清這次熱錢外流是否僅為短期現象,也不知未來外匯占款等相關數據會否出現反復。因此建議投資者繼續關注相關信息,假如出現連續性、方向一致的相關數據,則理應提高警惕。至少不要用常規思路去猜測底部。
昨印度盧比跌至歷史最低,其今年跌幅累計為15%。盧比貶值實會增加印度的通脹壓力,該國通脹率已連續11個月高于9%。當然,我國遠沒到印度這個地步,加上我國產能超強,所以即使人民幣貶值也不太可能引發通脹壓力過度增強。不過即便如此,投資者仍應關注此事,畢竟本幣貶值是通脹的支撐因素。
周一東方匯理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中國最早可能會在本月下調銀行業的存款準備金率。筆者對該報告持懷疑態度。這倒并非不信其下調方向,而是認為下調時間太早,除非同時加息,否則樓市反應后果難測。
我國目前調控通脹已不太迫切,故加息動機有限。熱錢適度外流其實不是壞事,高層內心也許同樣希望適度和有序外流。因此,當前就加息并不太妥當,因這妨礙熱錢外流,而一旦不加息,則單獨下調存準率也就不太妥當。所以官方最佳策略或是無為和觀望,讓熱錢自然流失一些后再定對策,其間不斷進行央票的逆回購即可。
大盤方面,筆者維持原先猜測,即股指有向上回補2463點缺口機會。至于再以后走勢,還得看上述熱錢外流信息是否坐實。投資者目前應可適度參與炒作,未來應有較充分時間看清基本面變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