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3 02:42:5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芮
每經記者 楊芮
話題緣起
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江蘇等地就當前經濟運行及走勢進行調研時指出,金融機構要同企業更好地聯系,金融家應當是企業家,不能把企業當成唐僧肉,而應該是伙伴關系。金融機構有兩個任務,一是為企業克服困難主動服務,二是為控制資產泡沫、防范風險而加強管理。而總的來看,商業銀行還遠遠不能滿足小微企業發展需要。商業銀行的改革應該把主動為小微企業服務作為重點。
日前,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國際金融論壇2011年全球年會”上也曾表示,金融業是服務業,服務于工商企業,為制造業和各類其他的第三產業服務,如果金融能夠很好地服務于各種二、三產業,金融就是中心。如果金融業不能很好地為制造業、第三產業服務,那么脫離了這個服務的軌道,當不了中心,就變成了泡沫,變成空心。總的一句話,工商興、金融興,工商企業不興,金融倒。
如何看待金融業與企業的關系?如何發展金融才能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每日經濟新聞》邀請三位經濟學者解讀以上問題。
銀行和企業是利益共同體
NBD:根據銀監會發布的數據,前三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817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38億元,同比增長35.4%,平均資本利潤率為22.1%。對于這樣的數據,民生銀行行長洪崎12月初在一論壇上說:“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從某種角度上說,銀行和企業是不是利益共同體?
張茉楠:這個利益共同體,更多是針對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如何共同做大的問題。金融業代表金融資本,實體經濟代表產業資本,從現在整個資本流向上看,企業的利潤率比較低,而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以及通脹壓力,使得企業產出的利潤率很低,信貸資金也起到了壓低使用成本的作用,信貸資金無法流入到實體經濟中去,更多地流向了虛擬經濟,包括金融資本主導的一些領域和壟斷性行業。這就使得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互相形成一個利益切割,而非共同體。虛擬經濟中衍生出利潤,產業資本沒有真正受到金融資本的支持,更多的中小企業即使有錢做實體經濟也很難,更多的是流向房地產,炒作各種商品。這是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定位的問題。
馮興元:金融機構要通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來獲得更大的回報,多家金融機構相互競爭,開放市場條件下的多頭競爭,傾向于表現為績效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回報越多,說明金融機構對社會的貢獻越大,這是值得鼓勵的。而現在我們金融機構多元化是不夠的,市場準入是有限制的,應該通過核準制來替代審批制,可以分為兩級核準制:如果是新設的金融機構,限于省內運行的,由省內金融管理當局來核準即可;如果是跨省運行,由全國性金融管理當局核準。核準的概念是預先設置一套透明的、最低的標準,只要達到這個標準,政府沒有權力拒絕金融機構的設立。如果這么來做的話,很多企業或者個人是可以互相聯合來開設金融機構。由于有這樣的機制,大量的民資可以被納入正規的金融體系中,像銀行、小貸公司,都可以通過核準制設立。
中國目前的情況不是缺錢,但是我們的大量資源和資金,都屬于“死資本”,或者“半死資本”,沒有配置到回報率最高的地方去,也就是沒有成為“活資本”。市場配置機制不完善,資金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如果讓競爭性金融市場秩序發揮作用,正規金融和準正規金融在利率市場化后,即便利率有所上升,也能大大提升平抑信貸可得性,同時自然平抑民間金融的利率和縮小運作空間。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才能有效降低,企業的運作成本才能降低。
張俊偉:當前銀企關系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如何看待企業經營面臨的困難。在現階段,經濟增長速度下滑,企業經營資金周轉困難,銀行應該著眼長遠,全面、冷靜、準確分析企業(乃至行業、地區)發展前景,區別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產品有銷路、發展有前景,只是資金管理制度不完善而導致的企業資金緊張問題,應通過貸款展期、甚至追加貸款額度的辦法,協助企業渡過難關,以強化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為下一輪快速發展時期奠定堅實的客戶基礎。
大型金融機構要下移服務
NBD:商業銀行應怎樣滿足小微企業的發展需求?
馮興元:目前全國已經新設了100多家專門向小微企業提供專門金融服務的金融分支機構,這是中央鼓勵的、專門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機構。銀監會也在鼓勵改善針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服務,對這些貸款資產的監管比以前更為量身定制,比如說不良貸款容忍度要放寬,以前不良貸款容忍度為零,不符合市場規律,若按市場規律,100筆貸款中難免會有1~2筆貸款損失。這種放寬不是放寬金融紀律,而是回歸了對金融規律確認,是重新構建務實有效的金融紀律。
大型金融機構要為實體經濟中的小微企業服務,就要“下移”其服務、分支和貸款發放權。只有分權才能強化信息對稱性,加強利用大量有關借款人及其項目的局部信息。此外,金融機構內部激勵和制裁機制要健全,機構內部要改善其管理,一定要提供良好的正向激勵,尤其是對一線的信貸員,包括晉升、職權、制裁,正向的激勵尤為重要,不能夠激勵錯亂或者倒置。
對小微企業有針對性的貸款服務是值得提倡的,比如民生銀行做得很成功,其小微貸款利息率較高,貸款量巨大。很多大型商業銀行要給小微企業提供貸款,要做到“三個下移”:下移其金融服務、下移其分支、下移其信貸發放權。
金融服務不僅僅包括信貸服務,還包括儲蓄、保險、貼現、擔保、承兌、結算、轉賬、債券、股票以及其他理財業務,這些都是金融服務。好的金融機構現在要求是全能型金融機構,提供一攬子的金融服務,做“housebank”,也就是“管家型開戶行”。這在德國很普遍,企業需要什么金融服務,它都能提供。當然,即便這類全能型銀行提供一攬子、全能的金融服務,金融監管仍然可以本著分業監管的原則來進行。
張俊偉:銀行向企業發放貸款,是典型的商業行為。和大型企業貸款相比,小微企業貸款具有自身的特點,如抵押物少,更多依賴經營者信譽;貸款數額小,平均貸款成本高等。在信貸市場上,規模不等的銀行根據自身競爭力和市場定位,在不同的領域開展激烈競爭,結果必然是大型客戶向大型銀行尋求資金支持,小企業向小銀行(地區性銀行)尋求支持;解決小微企業資金困難主要靠小型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的情況千差萬別,一刀切地要求其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是不太現實的。近年來,為了解決小銀行資金緊張問題,有關部門也曾要求大型商業銀行設立專門開發小企業貸款的機構和部門,其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大型商業銀行自身的特點。
今后一段時期,隨著經濟運行格局的變化,各商業銀行都需要通過拓展小企業客戶基礎來強化其長期發展的基礎。但我感覺,發展小企業貸款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交易成本過高。這里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管理原因,例如:中介組織發展不足,中介服務費用偏高;對金融創新規制過嚴,難以開展業務創新;小型金融機構進入門坎高,數量偏少,迫使大型銀行直接開辦小額貸款等。應通過完善市場結構、完善金融監管,逐步使上述問題得到解決。
破壟斷搞活實體經濟
NBD:14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是不是給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 “新36條”,帶來推進實施的好機遇?
張茉楠: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推進政策的實施。中小企業自己也面臨如何做強做大的問題,很多中小企業自身的內功和競爭力是無法跟大企業比較的,我覺得這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國家如何落實好政策,出臺更具體更細節、實施成本低的政策;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如何修煉好自己的內功,培育更多的經濟增長點,不能是只是向國家要政策。
而投資的作用還不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得有相關的配套制度和配套政策的推進,才能立體化的推進。目前全球經濟增長包括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都不樂觀,投資者對投資會很謹慎,對收益率、利潤率高于本行業的產業平均利潤率,投資者才可能冒風險;否則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承擔風險能力較小,投資總額較小,動輒數百億的規模是無法承受的。
張俊偉:像鐵路、市政、航空等領域,具有很強的規模經濟效應,市場準入門坎很高。破除市場準入門坎,就得設立新企業的思維模式(很可能市場競爭也不允許存在更多的市場主體),民營資本以參股方式介入到既有的市場領域中,也是一種可行的選擇。在這方面,政府還可以通過國有資本布局的戰略性調整,適當降低對大型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為民營資本的介入創造更大的空間;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過盤活國有資本存量和增量,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以推動社會和諧。
應當看到,上述領域也是政府管制很多的領域。鼓勵民營資本進入,也對政府既有的管理和行業監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應當按照“非禁止即準許”的原則,清理、修改現有的行業監管法律法規,為民營資本的進入創造良好的環境。
對話記者
楊 芮
對話嘉賓
馮興元 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張俊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張茉楠 國家信息預測中心副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