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1 01:20:57
嶠山鎮為“日照生姜第一鎮”,常年種植生姜3.5萬畝,年產生姜10萬噸,是該鎮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林鵬 發自山東日照
每經記者 劉林鵬 發自山東日照
種還是不種?這是一個讓劉福義頗為糾結的問題。
家住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嶠山鎮的姜農劉福義種植生姜已經10多年了,生姜是一家人的重要經濟來源。尤其是2010年,生姜價格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牛市行情,讓他收益頗豐,劉福義于是選擇在2011年擴大種植面積。然而,在種植成本一片高漲聲中,生姜價格突然急轉直下,演繹出過山車式的行情,讓他損失慘重。
“2010年生姜剛上市的時候就能賣到近3元/斤,去年秋天生姜的收購價格就已經跌到3~4毛錢一斤了。”1月27日,劉福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因嫌收購價格太低,他還有1萬多斤生姜沒有出售,目前仍貯藏在姜窖內。
不僅是姜農,姜商也在此次姜價暴跌中受到重創。在嶠山鎮經營洗姜廠的孟凡迎說,廠子已經半年沒開工了。今年,他索性租了幾十畝地做起了苗圃生意。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表示,供過于求是生姜價格暴跌的主要原因。他預測,今年上半年生姜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還會有小幅下跌。
姜農:生姜跌破成本價
嶠山鎮素有“日照生姜第一鎮”之稱,公開資料顯示,該鎮常年種植生姜3.5萬畝,年產生姜10萬噸。像劉福義一樣,生姜已經成為該鎮許多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目前姜農的日子不好過。”劉福義稱,一方面是因為姜價暴跌至谷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種姜成本大大提高了。
公開報道顯示,2010年姜價畸高,姜種也隨之水漲船高,達每斤3~4元,按每畝800斤姜種計算,需要3200元;每畝地需施9袋化肥,每袋180元,共1620元;加上農藥、澆水以及人工等,一畝地總成本接近6000元,比往年上漲了15%左右。如果按照一畝地產8000多斤大姜、每斤售價0.3元計算,姜農每畝地要賠3000多元。
“2010年生姜上市的時候,姜商在地頭上搶著收購,收購價高達3元/斤;去年生姜上市,幾角錢一斤都很難賣出去。”劉福義說,姜農們看到價格如此之低,不舍得賣掉,就貯藏起來,等待價格上漲,然而直到目前,價格仍在低位徘徊。
“2011年種生姜的姜農絕大多數賠錢。”孟凡迎稱,即使不計入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生姜的成本價最少也得是0.6元/斤,目前生姜的收購價早已跌破了成本價。
孟凡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大量生姜貯藏著等待價格上漲對姜農來說風險也不小。一,目前生姜仍處于供大于求狀態,價格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攀升;二是如果所貯藏的生姜質量不夠好,很可能全部爛掉,姜農到時候可能一無所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此次生姜價格的大幅下跌與去年生姜種植面積的大幅上升關系密切。
劉福義稱,2010年的生姜收購價格一度沖破4元/斤。姜農姜商都獲益頗豐,許多姜農還買了汽車。嘗到甜頭的農民們在2011年擴大了生姜種植面積。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徐坤表示,農民在漲價預期下盲目擴大種植,今年全國生姜種植面積增加了30%~40%,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一的山東省的種植面積增加了5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面對還在高漲的種植成本和持續低迷的價格,有些姜農準備今年放棄或減少生姜種植面積,更多的姜農則還沒有拿定主意,處于觀望狀態。
洗姜廠:半年沒開機器
孟凡迎從事生姜生意已有十多年,開辦了一家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洗姜廠。
洗姜就是用泡沫和高壓水槍漂洗生姜上的泥土,清洗后的生姜通過傳送帶傳進加工車間,工人用修剪工具對生姜進行剪修,對長勢不好、有傷疤的姜耳進行處理。剪修后的生姜根據產品不同進行直接包裝或先行風干,通過外貿公司出口國外。
“前年洗姜的生意非常好,等待洗姜的車輛經常排著長長的隊伍。然而去年隨著生姜價格的大幅下跌,生姜的銷量也大幅下滑,來洗姜的客商銳減。去年我們廠有半年沒開機器。”孟凡迎表示,莒縣洗姜廠上百家,競爭非常激烈,再加上用工成本不斷攀升,利潤被極大壓縮。
“我對今年的姜市不看好。”孟凡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今年將把生意的重心從生姜轉移到苗圃上,他已經租了幾十畝地準備種植海棠。
孟凡迎認為,當前城市綠化和房地產開發對苗圃的需求量很大,苗圃要比生姜商機大得多。
專家:生姜價格短期難上浮
“供過于求是價格暴跌的主要原因。”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1月30日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受2010年生姜價格大漲誘惑,2011年農民種植生姜積極性高漲,不僅山東主產區增加了種植面積,河南、遼寧等地農戶也開始種植生姜。此外,2010年生姜價格處于高位時,部分姜農儲存大量生姜待售,去年價格持續下跌,高價儲存的生姜不僅無法順價銷售,還擠占了新姜的儲藏能力。同時,貨幣政策的收緊也會直接影響生姜價格。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杰凝接受采訪時表示,2011年全國生姜種植面積增加了30%~40%,加上2010年還有50%以上存在窖里,導致鮮姜無處貯藏而流向市場,農民的盲目跟風種植加大了生姜供給數量,產品供過于求。另外,前期政府加大對農副產品的管理力度,導致部分囤貨炒作的游資撤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價格下滑趨勢。
馬文峰預測,今年上半年生姜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還會有小幅下跌。
馬文峰建議,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農產品的大起大落。不僅是農超對接,還可以搞農企對接,讓農產品深加工渠道更通暢。此外,可設立“蔬菜保險”減少因價格暴跌給菜農帶來的損失。不過,從長遠來看,改變當前農民小作坊式的生產方式,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形成品牌集聚效應,才是順應市場發展的良策。
宋杰凝表示,由于農產品主產區種植結構相對單一,因而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將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構建農產品產銷良性發展機制,將農產品生產者、供應商、經銷商通過全國性的市場信息服務平臺,建立產銷一體化的運作機制,實現各環節無縫對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