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2-02-07 17:01:57
呂隨啟:過度包裝是禍根
本報記者 顧鑫
北京大學證券研究所所長呂隨啟2月6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A股的“高成長”陷阱主要體現在新股上市以后業績不達預期和老股高成長題材的破滅,其中創業板的“高成長”陷阱最為典型。“高成長”陷阱產生的重要原因是過度包裝。
包裝出來的“高成長”
中國證券報:一些上市公司因存在高成長預期,得到市場的青睞,可是很多時候,最終高成長預期并沒有兌現,導致“高成長”陷阱的出現。對于高成長,投資者到底該怎么理解?什么樣的股票才能歸為高成長股?
呂隨啟:高成長公司應該有以下特點:一是公司所處的行業是朝陽行業,而不是夕陽行業;二是公司的主營業務與產業政策相吻合;三是主業比較清晰,如果業務太多、主業不清晰,則難以實現高成長;四是擁有獨特的專利、技術;五是經營上具有比較強的獨立性,不受制于人;六是公司依托于其技術所開發出來的產品和服務處于上升期,不能是在研發投入期,也不能處于生命周期的末端。
中國證券報:A股中這樣的公司大概占多大比例?
呂隨啟:真正的高成長股所占比例比較小,這也是所謂“高成長”陷阱屢屢出現的原因。“高成長”陷阱主要集中在創業板、中小板,其中以創業板最為典型。主板出現這種情況的比較少,因為后者能夠給投資者帶來高成長預期的股票也比較少。
中國證券報:從創業板看,出現“高成長”陷阱的原因是什么?
呂隨啟:部分企業處在初創期,沒有足夠的信用背景,也沒有特別核心的技術和主打產品,將來是否能夠創業成功也不清楚,為了能夠成功上市,會對自身進行包裝,畫一個很大的餅,描繪出一幅美好前景。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單個投資者沒有能力辨別信息的真偽。但上市以后,這樣的公司最終還是會原形畢露。
從全球看,創業板成功的也很少,除了美國的納斯達克。在美國的納斯達克上市需要有核心的技術做支撐,企業有可能做大,而且確實產生了一些巨無霸企業,這跟一般的創業板或中小企業板有較大區別。我們現在碰到的問題是,給中小企業提供一筆融資以后,這些企業永遠都是中小企業,搞不好還是經過過度包裝才上市的公司,缺乏核心競爭力。
中國證券報:企業包裝上市的動力來自哪里?
呂隨啟:在當前的背景下,本來價值10塊錢的東西能賣幾十塊甚至上百塊,企業經營很多年獲得的回報不如上市以后的一夜暴富,干嘛不上市?一些企業為了上市而上市,而處在初創期的企業,實實在在的東西比較少,必然出現過度包裝的情形,有動力去造假,否則難以上市。
中國證券報:老股曝出“高成長”題材,是否也存在造假或者包裝的情況?
呂隨啟:當然存在。比如一家公司本來沒有多元化的想法,機構投資者想要給這家公司營造題材,就忽悠這家公司的老板,告訴他應該干什么。
比如,重慶啤酒開發生物醫藥,開始未必就有這種動機,其主業啤酒離醫藥很遠,搞醫藥需要截然不同的技術力量,真有閑錢搞房地產風險都會小得多。公司之所以這么做,很有可能是券商和基金出的主意,這一題材發布出去之后,必然導致股價的大幅上漲。
新產品研發期不要介入
中國證券報:如何辨別過度包裝上市的公司?
呂隨啟: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缺乏專業知識,很難辨別上市企業是否過度包裝。初創期的企業,一般情況下不適宜上市融資,因為缺少足夠的信用背景,只能通過銀行進行間接融資。銀行作為專業的金融機構,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專門的辨別技術,能夠識別和防范這種信用風險。
公司可以跟銀行說未來能夠高成長,銀行也可以提供借款,但是需要抵押物,一旦公司難以還貸,銀行可以拍賣抵押物。普通投資者則沒有這種能力,一旦買入這種本來應該提供抵押物才能融到資的公司的股票,碰到公司基本面低于預期和股價下滑的情況只能認倒霉。
中國證券報:除了新股存在“高成長”陷阱,老股爆出有某個高成長題材,股價表現也很好,對于這種情況,投資者該怎么鑒別?
呂隨啟:最主要是看這些公司有沒有偏離主業,如果重慶啤酒要造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啤酒,這是可信的,如果是搞醫藥,則是不務正業,搞成功的概率也很低。如果搞的是副業,要看新業務與主業的聯系,如果風馬牛不相及,可能會砸了主業,也可能是副業搞不好。投資者還要看公司搞的新業務背后有沒有核心技術做支撐。
中國證券報:很多時候,上市公司都會說自己的技術國內領先,相互不買賬,投資者怎么做?
呂隨啟:公司都可以說自己是最好的,但投資者不要看虛的、吹的,要看公司能夠具體拿出什么。普通投資者對于所謂預測,不能人家說什么就信什么,必須眼見為實,產品確實生產出來,并且產生實際的銷售。
中國證券報:可是,如果等到上市公司把有潛力的新業務真正做成功,股價可能也上漲了很多。
呂隨啟:普通投資者寧可不要那個收益,因為風險太大,寧要現貨,不要期貨。一個新產品,從實驗到開始銷售,企業的發展并沒有到頭。如果開始銷售后市場形勢很好,企業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市值也會隨之擴大。投資者在實質開始銷售且形勢較好后買入股票的風險會小很多。
券商“黑嘴”應受重罰
本報記者 顧鑫
無論老股還是新股,“高成長”陷阱的出現都與預期沒有兌現有關,而最初為投資者構建美好預期的正是券商研究報告。北京大學證券研究所研究員呂隨啟建議,應當加強監管,對券商“黑嘴”進行重罰。
當一家上市公司出現“高成長”陷阱后,投資者就會發現券商研究報告的盈利預測跟實際的業績相差十萬八千里。對于這種情況,呂隨啟表示,券商做的盈利預測并不客觀、獨立,甚至有自身的利益在里面。
從新股看,主承銷商為了能讓上市公司獲得更多的融資,從而獲得更高的發行費用、更多的券商直投收益,就有動力把股價推高。為了把股價推高,市盈率又顯得不那么高,就需要把盈利預測做得更誘人。這也是新股發行“三高”現狀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老股看,出現高成長題材,有的是上市公司自己主動為之,有的是上市公司和機構合謀,還有的是機構推著上市公司涉足“高成長”領域。既然是“高成長”,券商研究報告自然要為此進行造勢。
鑒于不客觀的券商研究報告對投資者會形成誤導,呂隨啟認為,應該加強監管,對券商“黑嘴”進行重罰。并不是在報告中寫上風險自負就可以撇清責任,“黑嘴”也聲稱推薦股票并沒有讓股民買,也是風險自負。
呂隨啟表示,出現盈利預測不靠譜的原因,一是專業水平不夠,從業資格有問題;二是從業資格沒問題,但是發布這種研究報告是由于背后存在幕后交易,就應當追究刑事責任,這些研究報告的撰寫者就是披著合法外衣的“黑嘴”。
近日,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正研究加強詢價過程監管,敦促機構理性報價。證監會正計劃委托第三方研究機構對全部已上市公司的行業市盈率進行研究,并動態公布結果供機構和投資者參考,如新股定價明顯偏離行業市盈率,發行人及承銷商或需說明定價依據。
呂隨啟認為,委托第三方研究機構研究行業市盈率,投資者有望得到更為客觀的投資參考,這是一個進步的做法。但是,該第三方研究機構是否能夠真正做到獨立、客觀,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呂隨啟還建議,新股上市首日應設漲跌幅限制,這么做,參與申購的機構拉高出貨的成本將更高,從而對過高的發行價形成抑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