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5 01:16:44
《每日經濟新聞》首席評論員葉檀認為,民間資金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民資進入金融領域的)核心條款要重新討論。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鄧莉蘋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鄧莉蘋 發自深圳
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話題再次引起業界關注。
前不久,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指出,要促進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會事業等領域,這不僅能緩解經濟發展的困難,而且能夠推進整個事業的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首席評論員葉檀認為,民間資金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民資進入金融領域的)核心條款要重新討論。
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放寬民資進入壟斷領域,不僅可以疏導當前洶涌澎湃而又沒有投資方向的巨大民間資金,避免這些民間資金橫沖直撞、惹是生非,又可以逐步打破壟斷領域,嘗試性推動壟斷行業改革,可以起到一箭雙雕的良好作用。
2010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
但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表示,“新36條”沒有落實,民間資本進入就遇到玻璃門、彈簧門。他并強調,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實施細則制訂出來。
在金融領域方面,之前就已經有民資參與設立村鎮銀行和小貸公司。華南地區某金融監管機構人員表示,目前民間資金進入金融領域相對是放得比較開的,比如華南就有保險公司已經允許民資進入。而目前很多的小貸公司大部分都是民間資金發起的。
黎友煥也表示,根據目前的政策條件,會有一批有條件的民資進入這些金融組織。但相對于巨量的民資來說,只是杯水車薪。開發的范圍和力度都相當有限,數額也遠遠不足。
黎友煥認為,民資進入金融等壟斷行業的主要限制,關鍵是準入的高門檻和具有壟斷地位的行業龍頭企業的阻攔。只要解除政策的限制和金融主管部門對民資的歧視,民資便可以參與金融行業的發展。
對于民資進入金融領域,葉檀也認為,改革是惟一出路。現在一要有共識,二要有具體舉措,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同時她表示,關鍵是(民資進入金融領域的)核心條款要重新討論,不能既卡著民間資金的脖子,又要放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