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1 01:58:05
部分銀行信貸業務已經出現松動,特別是按揭貸款多已恢復基準利率,審批節奏也已大大加快。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盡管多數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央行突然降準并不意味著放松調控政策,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對滬上多家銀行調查后了解到,部分銀行信貸業務已經出現松動,特別是按揭貸款多已恢復基準利率,審批節奏也已大大加快。
“之前行里就通知,今年(2012年)貸款利率在年內將不作調整。”一國有大行支行行長昨日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這意味著貸款政策將逐步放松,在去年該行利率是每月調整逐月上行。
按揭貸款受激活
某國有大行支行行長告訴記者,此前年度大會時就已知曉今年信貸會寬松,上周支行的信貸額度增加,就已預感要降準。
“我行規定2012年的貸款利率年內將不作調整,這預示貸款利率將呈下行趨勢;去年利率是每個月調整一次,預測利率呈上升趨勢。”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數家國有大行,其中多位信貸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首套房貸已回歸基準利率,貸款額度自上周起有了一定松動。按揭貸款額度在央行降準前一周就已增加。
在其中一家支行咨詢時,記者在支行登記個人房貸信息后,僅10分鐘信貸中心的工作人員就致電記者,表示可以提供貸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如今基準利率或小幅上浮的按揭貸款已不難通過審批,似乎徹底告別了2011客戶排隊等按揭貸款的境遇。
“年初銀行信貸能力比較強,往往會集中受理按揭貸款業務。”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商業銀行是出于調整業務結構,保持多元化平衡的目的。盡管按揭貸款業務利率沒有太多上浮的空間,但是當銀行比較富裕的時候,他們還是比較愿意操作此項業務。”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發現,銀行除了按揭貸款放松外,其余貸款仍維持原狀,房地產開發貸款仍受嚴格管控。
降準恐難增信貸供給
有經濟學家表示,此次降準新增信貸供給有限,多數銀行仍受存貸比等因素制約,2月份新增信貸規模應回歸理性;也有經濟學家告訴記者對銀行新增信貸供給表示樂觀,2月份新增信貸規模恐超市場預期。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降準恐難以推動銀行增加信貸供給,原因在于多數銀行受貸款額度、存貸比等因素制約,降準帶來的資金較難流入信貸市場。
“信貸不足并非貸款供給問題,而是宏觀政策引導的結果。”魯政委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除了受資本充足率、存貸比等參數限制,銀行貸款還需要參考市場流動性的松緊程度,產業政策等因素影響。”魯政委告訴記者。
有銀行業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降準對部分已經觸及監管紅線的銀行影響不大。
“降準對資本金沒有幫助,尤其是降準不會馬上帶來存款,對中期存款增長的促進也需要一段時間的資金循環發揮乘數效應后才能體現,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降準對緩解存貸比制約也難以短期見效。”該分析師告訴記者。
不過,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降準將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并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從而有利于刺激銀行體系放貸的積極性。
“部分銀行雖然受到如存貸比等參數制約,但是必須注意到有一些銀行經營情況較好,部分國有大行的存貸比等數據,與監管紅線相距甚遠,降準新增的資金可被用于投資。”連平告訴記者。
新增貸款規模回歸理性
中金公司分析師在研報中指出,2月份四大行新增貸款低于1月(接近3200億)的可能性較大,估計為3000億,全月行業新增貸款為7500億~8500億,顯著低于市場萬億預期。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提醒,市場務必保持冷靜,不要沉溺于動輒過萬億的預期。目前,銀行業新增信貸規模正在回歸理性。
“過萬億的預期可能是2009~2010年狂飆突進的慣性思維。”魯政委告訴記者,“2009~2011年新增信貸規模都比較大,這就給人假象,似乎每年年初都應該過萬億。”
“但是2011年,央行已明確表態銀行新增信貸規模,要從反危機的狀態過渡到正常狀態,鑒于2011年尚屬于過渡時期,所以去年新增信貸規模并沒有突然減速。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忘記正常的新增信貸增速。”魯政委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2009年以前,年初新增信貸規模才超4億。所以,反觀今年新增信貸規模表現,1月份受政策調控引導比較正常;2月份預計仍然會保持平穩的狀態。”魯政委告訴記者。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現在預言2月份新增信貸規模為時尚早。
“以往一月份新增1萬億,2、3月在6千億左右;今年比較特殊,由于春節提早的原因,導致1月份的信貸規模增長較小,個人認為2、3月份新增信貸規模可能會超市場預期。”連平說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