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4 01:17:15
人民幣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及貨幣交易自由化大趨勢下的必然選擇,它符合中國利益,也符合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利益。
何志成(經濟學家)
人民幣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及貨幣交易自由化大趨勢下的必然選擇,它符合中國利益,也符合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利益。全球各國盼望人民幣國際化,尤其是在亞洲,由于貿易結算的便利,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的企業,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越來越喜歡人民幣,不但在貿易結算時喜歡它,還將它作為財富儲備選擇。
人民幣國際化創新之路
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但路徑選擇卻與很多貨幣不同,即不是以實現自由兌換為前提。一個還不能實現自由兌換的貨幣能夠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員,人民幣很可能成為特例。
由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際貿易量持續高增長,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不與中國做生意,人民幣堅挺,客觀上使人民幣成為“硬通貨”,人民幣的國際化也成為眾望所歸。當然,人民幣國際化的最終目標仍然是自由兌換,但在實現自由兌換之前,先做國際貿易結算貨幣,通過貨幣互換實現匯率安全穩定,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使越來越多的央行選擇人民幣作儲備貨幣,最終如水到渠成般實現人民幣資本項下可自由兌換。這就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
這個趨勢近些年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表現得非常明顯。目前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和地區、歐洲國家都開始嘗試用人民幣結算國際貿易;同時,中國已經與 “上海經合組織”國家、東亞主要國家和地區、亞太地區主要國家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近期還將與伊朗等西亞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而據媒體17日報道,隨著中日貿易不斷增長,兩國本月將開始著手研究促進人民幣與日元直接兌換的操作協議。這就是先貿易,再互換,通過官方兌換再到自由兌換之路。
此外,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建設,以及人民幣國際債券和“點心債”的發行潮,在亞洲金融市場可謂如火如荼。僅在香港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底發行的人民幣債券數量大約在150億左右。而“點心債”更是成為中國香港人、新加坡人追捧的對象。債券和存款市場的形成往往是一個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先行者,它的擴張趨勢將倒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越受歡迎,亞元越沒戲
如果原來設想的亞元是為了團結亞洲、抗衡美元,而歐元的實踐或曰歐債危機對亞元原構想來說是當頭棒喝。歐元由一個美麗的傳說變成“劣幣驅除良幣”,大家一起走向“最壞公約數”的失敗實踐。亞元因此而失去了榜樣,需要重新構想。
而亞元設計者遭遇的最大難題是,亞洲的情況與歐洲的情況大不同。歐洲雖然說有兩大強國——德國和法國,然而,這兩個國家的實力并非不分伯仲,而是德國的實力要遠遠強于法國,但德國是為了政治利益而心甘情愿地為法國以及更多的歐洲國家買單,這是歐元能夠“混”下去的基礎條件。
亞洲有老大嗎?有可能形成政治經濟上的聯盟嗎?可能要等若干年。日本經濟曾經是亞洲的老大,但它沒有一天不想當亞洲政壇的老大,雖然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過日本的政治領導力;相反,很多國家避諱日本的經濟模式(類殖民地模式),因此也將亞元設想向另一個方向解讀。以日元為核心的亞元,亞洲人根本不可能接受。
現在,中國崛起了,在經濟總量上超過日本,而且很可能在未來超過美國,亞元原設想不僅不合理,而且成為人民幣國際化之路的障礙。人民幣不能在亞洲做老二,而要在世界爭老三。因此,人民幣不僅要拒絕以日元為核心的亞元,還要甩開日元,走自強之路。如果說,當初中國經濟還“弱小”,人民幣通過亞元走向世界還是人民幣國際化之路的選項之一,現在不僅不能作選項,甚至必須堵死這條路。人民幣國際化必將走一段與日元相爭之路。
日元已經是國際貨幣,人民幣還不是,怎么相爭?人民幣未來能取代日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嗎?我看行。
中國有一點日本無法比,這就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據測算,1990年~2000年間,中國的年均勞動生產率增速達到7.7%;加入WTO之后,增速更加迅猛,于2007年達到16.7%,目前仍然運行在12%以上。這個速度可以保證中國很快地甩開日本,在未來5年左右趕上歐洲,在8年之后直追美國。這是人民幣未來成為全球第三大貨幣或曰未來世界貨幣體系支柱國家的“資本”。
中國還具有極大改革空間
當然,貨幣的國際化不僅需要經濟實力,還必須包括市場化程度。而貨幣的市場化程度,往往取決于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這個差距,中國必須盡快彌補。
客觀地說,一個國家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與其經濟總量增長大趨勢應該是吻合的,但具體到不同的發展階段,兩者的發展曲線有可能背離。比如在過去幾年,中國的實體經濟市場化的比重沒有大幅度地提高,相反卻出現國進民退跡象,但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并沒有降下來。這是為什么?因為有全球化紅利,因為中國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有追趕空間。現在不行了,這個空間已經被極大地壓縮,繼續靠壟斷、靠限制,將極大地束縛中國經濟發展,使中國的經濟增速迅速地降溫。因此需要深化改革,在國有、民營,增長、轉型,限購、市場化,以及通縮與通脹之間獲得新的平衡,改革將成為突破經濟增長瓶頸制約的唯一選擇。中國還具有極大的改革空間,還有極大的改革紅利等著我們去爭取,這個紅利就包括提高經濟市場化程度之后的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的國際化有賴于人民幣的市場化,而人民幣的市場化又有賴于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可以斷定,2012年是中國經濟體改革的“大年”,即加快市場化改革的一年。因此,2012年也是人民幣走向世界的關鍵一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