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6 01:36:1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PM2.5監測催生的不僅僅是百億元的蛋糕,還有隱隱的擔憂。
“目前,在PM2.5監測設備市場上已經展開沒有硝煙的戰爭,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激烈,要提高警惕。”昨日(3月5日),北京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董金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眼下,為爭奪更多可能性訂單,各設備生產及代理企業已在暗自較勁。但截至目前,PM2.5設備采購和使用指導意見并沒有出臺,這或許將滋生更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顯然,國內部分監測設備企業對下一步訂單市場早有準備。
中外企業暗自較勁
昨日,董金獅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設備采購市場現在還處于破冰階段,冰還沒化,但各方都在醞釀,“很多企業的私下工作已經展開,比如跟政府提前溝通推介設備什么的。”
先河環保(300137,SZ)證券部人士日前向記者介紹稱,目前做得最好的是北方市場,“除港澳臺地區外,其他絕大部分地區都有設備在售”。先河環保目前已經生產出一定量的產品,“如果政府下訂單,公司可以立即出貨”。
資料顯示,先河環保主營環保監測設備和服務,目前公司PM2.5監測儀器已經通過美國EPA認證,是該領域少數能夠與國際廠家競爭的國內企業之一,也是少數能夠受益PM2.5監測的上市公司之一。
同時,聚光科技(300203,SZ)證券部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也對商機充滿期待,“公司有相應的技術,一旦國標明確,公司也會積極地參與,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但是,在這一領域國內有競爭力的企業還是少數。據悉,目前國際比較有名的PM2.5監測設備廠商主要有美國TFS(賽默飛世爾公司)、法國ESA(蘇氏環境公司)美國METONE、美國API(自動精密工程公司)、法國ESA(法國蘇氏環境公司)、澳大利亞的EcoTech和Monitor等。
“國內PM2.5的監測設備和技術還主要依賴進口,非國產PM2.5監測設備的市場占有率超過70%,這可能不利于國內企業參與競爭。”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表示。
不過,PM2.5監測設備終究屬于小眾市場,市場爭奪戰將在少數有實力的企業間展開。“相對而言,PM2.5監測設備整體市場規模有限,而且具有一定的技術門檻,所以投資方面會比較理性,蜂擁而上的局面很少出現。”盤雨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資金能否到位是關鍵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近日透露,目前我國具備對PM2.5和臭氧監測條件的城市有56個,監測設備169臺/套,同時具備PM2.5和臭氧監測條件的有50個城市。“‘十二五’期間全國要布置1500個PM2.5監測點,前期需要的投入將超過20多億元,每年新增費用也將超過1億。”
“這個數據,只是在大中城市要求,但可能真正污染來源不在大中城市,可能在農村、鄉村、在礦區,這些地方的監測是更大的市場,投入也會大大超出20億元。”昨日,董金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
據悉,未來不止是政府部門需要采購,一些行業協會、試點單位,其他企業等也將投入設備采購。
盡管市場潛力巨大,但部分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資金能否到位還是個問號。“主要是資金問題,增加1套PM2.5儀器多則需要30多萬元,少則也要8萬~9萬元。”瑞邦晟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標準實施時間表公布的時候,各地2012年的預算已經基本完成,這就需要追加預算,但各地能掌握的資金有限。
董金獅也認為,環保部的數據只是預估,各個地方政府具體實施并不一樣,“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有錢,文件下來了,找財政部門,人家說沒錢或者只劃撥一部分,自己再想辦法配套,批文的單位和給錢的單位不是一概念。”
專家:謹防灰色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一些PM2.5監測設備提供商已經開始賽跑,但目前PM2.5設備采購和使用指導意見并沒有出臺。
董金獅表示,目前,在PM2.5監測設備市場上已經展開沒有硝煙的戰爭,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激烈,要提高警惕。
據悉,PM2.5監測主要有 “稱重法”“β射線法”“光散射法”,監測方法不同、儀器不同都會造成數據相當大的差異。目前,賽默飛世爾公司是行業內唯一能提供振蕩天平技術、Beta射線技術、Beta射線光濁度技術監測PM2.5的公司,其環境空氣顆粒物監測儀全部獲得國際權威法規機構的認證。
董金獅提醒稱,要防止指導意見被商家綁架,“比如有些企業在公關、有些企業在跑政府時,遞交的一些報告和數據如果不準確,造成政府在指導意見里面作出錯誤判斷,或者指導意見不準確、不科學”。
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針對這些儀器設備,政府采購指導意見會提出一些規格型號,包括靈敏度價錢方面的指導。“這個指導意見出臺,防止隨意采購造成采購方面的混亂,也統一將來數據方面的科學性,防止采購不同設備導致數據方面的誤差。”
“另外,可能有一些政府部門忙于采購,把設備先采購了,把錢先花出去了,這中間有一些經濟利益。”董金獅說。
(每經記者劉成昆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