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4 00:37:43
本報對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投資人目前的情緒和投資意愿進行了調查對當前理財產品升溫后的投資策略進行分析。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徐皓 李新江 董華
每經記者 徐皓 李新江 董華
央行本周發布的《2012年第1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在各主要投資方式中,25.7%的居民偏好“基金、理財產品”,較去年四季度提高了3.2個百分點,“基金、理財產品”也成為居民的投資首選。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逐漸回暖,投資人信心也逐漸修復。在黃金市場出現較大震蕩、房地產市場受到調控的當下,基金、銀行、信托等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仍是投資人理財首選,但具體而言,投資者在品種的選擇上仍偏好分化明顯。本周,《每日經濟新聞》對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投資人目前的情緒和投資意愿進行了調查,并通過專業人士的采訪,對當前理財產品升溫后的投資策略進行分析。
北京
大公司產品占優勢基金試水另類營銷
在銀行理財產品頻頻推出保本產品,并且在發行市場持續走俏的過程中,公募基金發行市場卻可謂“內憂外患”。相對而言,目前基金發行市場中比較受歡迎的仍是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產品。
“A股遭遇牛短熊長的行情,從目前來看,相對收益這一概念壓根沒有建立威信,留下最多的就是一堆爛賬和不信任。”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如此描述目前國內基金銷售市場。
在銀行理財產品頻頻推出保本產品,并且在發行市場持續走俏的過程中,公募基金發行市場卻可謂“內憂外患”。
目前基金發行市場中比較受歡迎的仍是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產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這一背景下,北京一些基金公司開始在優勢競爭力上尋求突破,有的已經收到不錯的市場反饋。
北京基金銷售“內憂外患”
“因為預期收益率往往很難達到,有的甚至到期維持零收益,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曾一度在投資者中有不靠譜的印象。”北京某銀行理財經理指出,這一市場印象,被去年公募基金的不靠譜打破,在不少銀行網點同時發售的公募基金和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對比中,前者中有很多市場反響甚至要弱于后者。
不過在日前某基金公司做的調查問卷結果中,“除了把錢存銀行和買國債之外,您第一次進入金融市場時,購買的投資品種是什么”一欄,有61%的參與者選擇了公募基金產品,這是稍令基金公司比較安慰的一點。
然而據一名銀行客戶經理反映,現在來銀行咨詢的客戶大多數都對銀行理財產品比較感興趣,許多市民將購買理財產品當作了主要投資渠道,雖然去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客戶仍然對期限在半年以內的短期理財產品非常熱衷。
“大公司”產品效應
在銀行理財經理介紹新基金產品時,大型基金公司仍然占據優勢。
“一方面是大型基金公司在理財經理培訓和其他宣傳費用的支出上可能更多,銀行方面的壓力往往更大;另一方面,大型基金公司的產品往往更受歡迎,投資者認可度較高。”上述銀行客戶經理指出。
與前幾年市場環境頗為不同的是,去年多家業績出色的小基金公司,今年在發行市場收益明顯不如此前的“華商基金發展樣本”。
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股票型基金多年業績排名靠前的新華基金、東方基金,以及去年以來發展勢頭迅猛的天弘基金。以去年業績出色的北京某小型基金公司為例,目前其規模仍在六七十億元,雖然在持續營銷工作中投入較大,但是所得到的市場反饋有限。
上述北京某銀行理財經理指出,“黑馬基金業績不穩定是近年來我們看到最多的新聞,有些大客戶對突然出現的業績冠軍、業績亞軍們逐漸脫敏,更在意的往往是基金公司的整體實力,規模對比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另類營銷“突破”
公募基金被銷售市場冷清困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這一背景下,北京一些基金公司另類營銷逐漸走俏,而且收到不錯的市場反響。
根據全景網輿情監測報告,近來產品創新成為基金行業最熱的關鍵詞之一,比如華夏恒生指數跨境ETF在證監會網站公布公示表之后,就曾獲得了不少關注,而且根據銀行理財人士反饋的消息,有大戶資金開始詢問有關產品的發行進展。
與此同時,跨市場ETF也受到不小的關注,嘉實滬深300ETF也已經正式受理,這在業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而基金公司“拳頭產品”的打造也顯得頗為熱鬧,富國基金打造基金業首部“超越”系列微電影,這成為基金行業跨界營銷的又一出奇制勝的案例,在北京基金圈的討論中頗被津津樂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天弘基金將繼續打造旗下固定收益品牌,與此同時,新華基金在權益類投資上也攥緊拳頭,目前仍未計劃發行其他類型產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