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31 01:44:05
誰能代表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品牌和中國公司?也許你會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答案實際上“整齊劃一”得讓你吃驚。
《環球企業家》聯合益普索(Ipsos)發起的2011年《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公司》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在外國公眾中知名度不斷提升,青啤、聯想、海爾、華為、中興等已在海外市場浸潤多年的中國企業,依然毫無懸念地代表著中國企業的海外形象。其中青島啤酒更是在美、英、澳、日、韓的“產品使用率”位列第一,在美、英、德、日、韓的“公眾認知率”均在前五位。
據悉,該項調查旨在通過傾聽外國普通公眾的聲音,尋找真正適合全球化商業土壤的中國公司,尋找真正有能力代表中國企業形象在全球市場運作的商業楷模,研究并分享他們在越來越多元的全球市場中贏得尊重與認可的原因所在。在這其中,青島啤酒無疑為正在尋求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值得研讀的范本:用品質贏得了世界各國消費者的青睞與厚愛,用責任為利益相關方帶來激情與夢想,成為更多國人的中國驕傲和名片,成為眾多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符號。
品質:全球使用率第一的中國品牌
色如琥珀、酒花飄香,倒入杯中,潔白細膩的泡沫迅速升騰而起;麥香濃郁、爽口香醇,酒入口中,自然和諧,回味悠長。109年來,青島啤酒用精釀的高品質征服世界,贏得了眾多消費者對于中國品牌的認可與尊重。
一個酒廠做一罐好酒容易,難的是罐罐是好酒。百余年來秉持“好人釀好酒”的質量觀,青島啤酒就是這樣一代代堅持下來,像釀造一件工藝品一樣做每一瓶啤酒,讓消費者因飲用青島啤酒而快樂。從原料篩選到釀造工藝的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無論是“連刷瓶水都要品嘗”的口味把關,到1800多道質量控制點的監測,全球數億消費者用口碑再次驗證了,無論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用高品質保障是品牌鍛造的第一課,也是青島啤酒享譽全球的奧秘。
有這樣一位德國消費者,他是青島啤酒的忠實“粉絲”。托馬斯是一位年輕的帆船教練,他告訴記者:“德國是啤酒文化很發達的國家,啤酒的種類超乎想象,但我意外的是,青島啤酒在口味上一點也不比德國的酒遜色,我非常喜歡青島啤酒”,這道出了托馬斯長久以來對于青島啤酒難以割舍的情懷。
作為啤酒的故鄉,德國的啤酒文化源遠流長,但托馬斯作為土生土長的德國人,卻一直保持著對于青島啤酒的情有獨鐘。在他看來,青島啤酒色澤透亮、口感醇厚、麥香味十足,匯聚了天地之間的精華——大自然母親賦予我們的優質的大米、大麥和水,并經過青啤員工的精釀制作,加入了青島啤酒百年如一日的品質文化。
品牌專家告訴記者:“品質是品牌的靈魂,暢銷全球的品牌都是高品質的代名詞。百年青啤源自日耳曼式嚴謹、誠信的制造文化,讓青島啤酒的品質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
青啤:讓中國品牌贏得世界尊重與認可
調查顯示:品牌所代表的文化力將對海外消費者產生巨大影響力。青島啤酒認為:其品牌不斷增值的力量來自,百余年來堅守誠信、和諧、開放、創新的文化因子,來自青島啤酒持續不斷地對品質的關注、對消費者激情體驗的關注。
“在異國生活很多年后,當我坐在美國華盛頓酒吧喝起青島啤酒的時候,手中色入琥珀的液體更像是一種鄉愁。”現居美國的宋文昌告訴記者,在美國很多餐館酒吧都能喝到青島啤酒,一些超市里也能買到青啤,在紐約的時代廣場你會看到青島啤酒的廣告,更讓他自豪的是在當地買半打美國啤酒是4.99美元,而買中國的青島啤酒則是6.99美元?!霸诿绹钠【浦?,青島啤酒代表了中國符號。我為青島啤酒感到驕傲。”
一瓶瓶綠色清爽的青島啤酒,不僅吸引著年輕的目光,更連接著世界上不同膚色的人群,甚至在很多外國消費者眼中,青島啤酒就是中國形象、中國文化的代表,是一種來自東方的時尚。如今,青島啤酒的國際舞臺早已不再局限于華人街中式餐館,而是出現在積聚人氣的國際大型超市、酒店、酒吧等主流消費場所中。隨著更多“洋面孔”粉絲的不斷出現,青島啤酒特有的濃郁麥香和純正口感將青島啤酒的味道傳遞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英國球迷拿著青島啤酒慶?;蜀R奪冠;在紐約的酒吧中,你偶然會發現一位身上刻著青啤“純生”字樣的美國人,他們認為青啤比瓷器更能代表中國元素,更能代表時尚與快樂;還有兩位土耳其朋友將喝完的青島啤酒罐疊成堆、摞成山,在旁邊愉快地合影,表達他們對青啤溢于言表的喜愛。他們專程將照片從土耳其發到青島,僅有的要求是希望得到兩件印有青啤元素的T恤……
“品牌力已經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喜好,而不單單是物化的消費。青島啤酒核心競爭力在于品牌的情感忠誠度高和品牌的溢價能力強,消費者愿意為高品質的產品、企業良好的信譽和百年品牌知名度買單,而且已經成為中國向世界遞上的一張名片?!逼放茖<胰绱吮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