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6 01:48:1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林鵬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劉林鵬 發自成都
理財業務成為備受銀行高管們關注的議題之一。日前,在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主辦、“普益財富”承辦的首屆“光華普益財富論壇”上,多家銀行的高管表示,理財業務發展成為商業銀行轉型到混業經營的契機。
或成轉型混業經營的契機
據悉,近年來銀行理財的特征愈加明顯——高流動性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比逐年提高;銀行理財的優點也得到展現——穩健的理財回報在抗通脹中表現卓越;銀行理財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產品創新不斷涌現。
“財富”和“理財”已經成為近年來中國經濟領域的熱門話題。據“普益財富”的統計,截至2011年中國私人財富擁有量已經超過了65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款數和發行規模也已經突破了2萬款和17萬億元。
從2004年國內首款產品面世以來,銀行理財在產品研發、投資選擇、資產管理等方面日漸成熟,銀行理財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公眾進行財富管理的主要選擇。
“商業銀行發展理財業務的時機成熟。”浦發銀行資金總部總經理謝偉在此次論壇上表示,商業銀行發展資產管理業務的時機已經成熟,商業銀行存款增速的下降是發展資產管理業務的必然誘因,投資管理和創新能力是發展資產管理業務的核心。
中國光大銀行零售業務部總經理張旭陽認為,理財業務發展成為商業銀行轉型到混業經營的契機。從理財業務的收益來源來看,一是管制套利,人為對金融要素的變動進行管理;二是風險收益(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三是資產配置能力,如資產證券化類理財產品,開放式的基金化理財產品,結構化理財產品。
借鑒國外模式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面臨諸多問題。”中國農業銀行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彭向東認為,第一,理財產品法律主體地位不明,主要表現在理財產品無法獨立開立各類交易賬戶,給投資運作帶來極大不便、與銀行自營業務區分不夠清晰、與投資者的委托代理合同關系不夠明確、單只產品的會計核算存在模糊等幾個方面。
第二,混業資產管理業務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產品投資范圍有待擴大、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產品估值標準有待統一、信息披露應該更加規范等。第三,監管日趨嚴格,如從查補漏洞到體系化監管便、從簡單化管理到精細化管理、從單方面強調銀行責任到買賣雙方責任共擔等。
此外,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劉小臘認為,“銀行理財今后的發展方向就是借鑒國外的模式,考慮到結構化理財產品發展比較成熟,因此未來的方向應該朝著這方面靠近。”
(實習生熊玥伽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