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中國需要高鐵

2012-04-27 01:09:55

高鐵建設能夠促進城市集群,緩解物流壓力,減輕環境壓力,拉動基礎建設,中國需要發展高鐵,同時,也要注意防止高鐵發展中的種種弊端。

自溫州“7·23”動車事故后,高鐵與投資過度聯系在一起。這樣的聯系并不恰當,高鐵投資是否過度,取決于高鐵的投資效率、使用效率與帶動中國經濟一體化的總體效率。就目前的中國發展階段而言,需要大力發展高鐵。

鐵路建設與工業化時代的大客流大物流密切相關,美國從19世紀60年代就已經掀起鐵路建設高潮,南北戰爭前夕奠定3萬多英里堅實基礎;從1860年(30600英里)到1910年(351767英里)進入高速發展期,鐵路總里程增加11倍多;到1928年,達到了美國鐵路總里程的歷史最高潮,美國鐵路總里程接近70萬公里(429883英里);之后,大量線路被拆除和封閉。

中國晚于美國40年開始修鐵路,修得不晚,效率不敢恭維。1949年前后,中國鐵路里程是2.18萬公里,人口4億多;從1949年到2002年,增長了5萬公里,而人口增長了6億以上;從2003年到2010年,7年時間增長約2萬公里,人口達到13億左右,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快的時間。目前的總里程數,美國2007年時為226427公里,中國2010年時為91000公里。按照中國鐵路中長期規劃,到2020年,中國鐵路里程將達到10萬公里。

中國建設鐵路速度之慢,說明這絕不是一個流通頻繁的大工業與商業社會,并不怎么需要便捷的大運輸量的交通工具;另一方面,鐵路建設遲緩又將中國釘死在小農經濟、區域經濟的軌道上不能自拔。完整的交通網絡并不天然形成統一大市場,但沒有交通網絡一定無法形成統一大市場。

在建設高速鐵路網之前,中國先行建設高速公路網。未成為軌道上的國家先成為輪子上的國家,成為環境不能承受之重。

中國的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難以為繼,石油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2009年中國高達1360多萬輛的銷量,需要2000多萬噸的原油進口。全球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研究指出,2016年,中國汽車市場將會是“金磚國家”中供過于求問題最嚴重的國家。據統計,2015年中國汽車產能將達到3250萬輛,6000多萬噸的原油從何而來?中國的空氣質量、能源瓶頸如何解決?任何一個人口、資源壓力巨大的國家,很難想象日常出行交通工具主要利用乘坐效率極低的私家車。此起彼伏的環境災難早已向我們發出警告,江豚死亡、地下水大面積污染、沿海漂浮的油污觸目驚心,暴發戶式的奢侈生活方式必然產生災難。有人會提出新能源車,在技術成熟、制造新能源的污染解決之后再唱高調不遲。而鐵路,是相同工作量下耗能最少的交通工具。

軌道交通能夠帶來城市集聚效應,國際上城市集群基本上依托軌道交通產生。中原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一體化,沒有軌道交通難以建成。中國此輪經濟轉型,與投資重心的西移、勞動力的回歸以及城市群集中在一起。武廣高鐵開通后,廣東物流、人流與湖南、湖北的交集已成為重要經濟現象。

一旦中國高鐵線路建成,傳統線路將釋放出龐大的物流運輸能力,客流與物流兩大瓶頸得到根本緩解。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鐵路運煤量達75%,礦石量達66%,鋼鐵量達62%,糧食量達56%。經過多次提速,鐵運效率有所上升,但我國鐵路運輸能力仍不能滿足經濟快速增長的需要。資料顯示,全社會需要鐵路裝運的物資日均保持在28萬車,而每天實際只能裝運約11萬車,60%以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國內的鐵路,可以通過國際鐵路形成海運、管道之外的另一張龐大的運輸網絡。不能忽視的是,只有在高鐵技術上,我國擁有一定優勢,而在其他交通領域,只能任由他人卡住咽喉。

高鐵在目前還可以取代房地產拉動基礎建設。以鋼鐵為例,預計每2億元高鐵投資能拉動鋼材需求1萬噸左右。“十二五”期間,我國鐵路建設新線投產總規模將達3萬公里,安排鐵路投資2.8萬億元,預計拉動鋼材需求1.4億噸左右。當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投資下降時,高鐵拉動基礎產業的作用由此突顯。

高鐵存在的弊端是管理的落后,信號系統的落后,內部的腐敗、難以吸納民資的封閉運作體系以及非市場化的低效等。鐵道部門的高負債率讓人憂心忡忡,這實際上會成為平攤到每個國民頭上的整體負債。我們有理由要求鐵道部放開非核心部門的運營,公開賬務最大限度地接受國民監督。

筆者某次乘坐高鐵,漂亮年輕的服務員大聲談論家人對她拿回家的飲料、紙巾不滿意,堂而皇之地把高鐵當作了自家的后勤部門,而高鐵售票中存在的貓膩屢遭詬病。如果有關部門以這樣的水平管理,那就不是要不要建高鐵的問題,而是高鐵徹底反腐的問題,以監管分離,讓運作最大限度地市場化,減少尋租空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