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3 01:33:38
每經編輯 董華 每經記者 李凱
董華 每經記者 李凱
4月底的那兩天,是基金業內最不平靜的日子。華夏基金兩位元老范勇宏、王亞偉跳槽的消息進一步得到證實;范勇宏的即將出走,也宣告了老十家基金公司創業總經理最后陣地的“淪陷”。東方基金和中銀基金的總經理離職,浦銀安盛的兩位高層也雙雙因個人原因離職。高管們為何頻頻離開,公募的人才出路到底在何方?
北京基金公司人事地震
2010年、2011年,公募基金公司大動蕩大多發生在上海的陸家嘴和深圳的基金公司,包括老鼠倉和高管動蕩等事件。熟料,到了2012年,北京的基金公司也掀起一陣高管離職潮。
4月28日,東方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總經理單宇因工作調動離職,東方基金去年12月才任命的董事長崔偉,如今將要代行公司總經理職務。
這距離去年東方基金 “內訌門”事隔一年之久。東方基金公司董事們與公司高管層背后的大股東的矛盾也成為了公開的秘密。東方基金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單宇辭職后將重返東北證券。在此之前,單宇先后擔任過天治基金副總經理和東北證券副總裁。
同樣是北京基金公司的浦銀安盛也發生高層人士變動,首席運營官陳篪與首席官周文秱兩位副總經理離職;天弘基金督察長呂傳紅離職,童建林任新督察長。
同樣,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的一條短信,讓王亞偉的離職成為了現實。而范勇宏本人的離開幾乎也已成定局。
同樣是在4月28日,中銀基金也發布了公告,稱陳儒因工作變動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而總經理職務將由公司董事長譚炯代任。
業內人士稱,基金公司董事長代任總經理職務是很正常的現象,按規定是三個月期限。而據傳嘉實基金前副總李道斌也會在此之后上任中銀基金總經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0年是上海基金多事之秋。當年7月,華泰柏瑞發生高管間的內斗的“匿名信”事件,同月華寶興業核心團隊集體出走,馮剛閆旭相繼出走。8月,中歐投資總監許春茂涉嫌內幕交易而被上海證監局調查;9月,交銀施羅德總經理莫泰山的離職傳聞塵埃落定;工銀瑞信副總戴勇毅和三總監紛紛于上半年辭職;
2011年華南基金圈也頻現人事地震。當年3月,廣發前機構投資部前任總經理封樹標辭職引客戶不滿,廣發基金隨后召開了2小時電話會議“緊急滅火”;6月,招商基金的原總經理成保良離職后,最終轉投了上海一家產業投資基金;7月,博時原總經理肖風選擇“棄公奔私”。
高管“控制力”缺失
基金公司高管的變動,無疑帶來基金公司管理方式上的巨大調整,最終影響的還是基金持有人的利益。高管們究竟為什么要離開,高官們離開后的出路又在哪里?
去私募,去產業基金或是監管機構等,這些都成為了高管們離開公募的最終去處。“如今的基金公司已經不比十幾年前,公司數量超70家,逐漸走向規模化規范化,不得不正視基金公司的人才問題了。”業內人士表示。
以華夏基金為例,從股東投入的數億元資本金,發展到上百億元的估值,很大部分是依靠著基金公司內部人才的努力。換句話說,基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核心人才。“相比普通人而言,他們收入確實很高,供職大基金公司有上千萬年薪,小的也有幾百萬。不過相比于這些人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是不成正比的。”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同時,基金公司高管一上任便面臨著調解股東方的短期利益和基金公司長期發展的關系。在這種博弈中,業績和規模就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矛盾目標。任期內業績不佳,規模增長乏力,股東權力之爭,公司政治等等都是總經理離職的原因。“總經理在長期的個人意志得不到體現的情況下,只有一怒之下遞交辭呈,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業內人士稱,眾多基金公司均存在股東方和公司管理層之間的博弈。如何讓公司的高管和基金經理擁有更多的實權,這是基金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證監會也試圖在高管股權激勵方面有所動作。前不久,證監會推出了針對基金從業人員投資基金征求意見稿。而且隨著基金業內高管股權激勵的呼聲漸高,員工持股,以及個人作為發起人設立基金公司等都將成為可能。
但是也有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即使基金公司的總經理的話語權增多,也無法擁有和私企一樣絕對的控制力,控制力得不到滿足,意志得不到體現,最終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基金人才流失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