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低價中國藍籌股是肥美的唐僧肉

2012-05-05 00:52:03

中國銀行業要上市,要擺脫困境,要靠國際大行投資,要靠國際投行定價,不得不成為唐僧肉。

4月,高盛拋售工行H股,淡馬錫接盤,兩者都具有投資眼光,因為中國銀行業的股票讓兩家公司獲益匪淺。

高盛拋售的理由很簡單,是一筆劃算的交易。高盛以每股5.05港元的價格減持工行H股,較上周五工行H股收盤價格折價3.1%,共套現25億美元。這是高盛2009年以來第四次大規模拋售工行H股。高盛2006年斥資25.8億美元入股工行,2009年至2012年每年一次大規模減持,共計套現了77.5億美元。

認為高盛資本充足率不足拋售工行理由不充分。截至2012年3月31日,根據巴塞爾I協議其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4.7%,4月17日高盛集團宣布,第一財季的利潤同比下降23%,為21.1億美元,低于上年同期的27.4億美元,但每股利潤高于市場預期,從一年前的1.56美元增至3.92美元,這主要與一年前優先股息的派送有關。

巴菲特拋售中石油同樣如此,做了一筆劃算的買賣。從2002年開始,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每股1.65港元先后出資4.88億美元,購入中石油H股13%的股票成為其第三大股東。此后半年,中石油身價暴漲數倍。2007年7月中石油選擇從H股回歸A股市場。巴菲特連續多次拋售,在每股12港元時拋售完畢,巴菲特從中獲利35億美元后抽身,盈利7倍。

巴菲特以合適的價格買入——市凈率1倍,市盈率8倍,股息率6%。當時中國大型企業急欲獲得國際資金青睞,重化工業大發展亟須資金,而SARS導致港股處于歷史低谷。巴菲特在恰當的機會賣出,2007年中石油回歸A股與港股直通車計劃,國際油價已經上升一倍以上,港股大漲到23000點左右,而位于歐洲的對沖基金因為有毒的房地產金融衍生品開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

當然,中石油還可能上漲,工行也可能會略有上升,但巴菲特與高盛獲取的是低風險高收益。巴菲特賣出時市凈率約3.5倍,市盈率約17倍。這就夠了,不可靠的高風險收益講的不是技術而是運氣。

2011年是中國銀行業盈利大年,利潤到達歷史頂點,風險卻未顯現。高盛2006年購入工行股票的成本價約為每股1.2港元,而近期港股收市時工行報5.2港元,為高盛成本價的4.3倍。根據工商銀行發布的年報,按照國際會計準則,2011年實現凈利潤人民幣2082.65億元,同比增長26.1%,擬每10股派發現金股息2.03元。

中國銀行業主要財務指標好于國際各大金融機構。匯豐銀行2011年年報數據,全年營業收入約為5255億元人民幣,雖然高于五大銀行的數字,但凈利潤只有1196億元,只強于五大銀行中規模最小的交通銀行。以平均資產回報率為例,五大銀行都在1%以上,其中最強的建行能夠達到1.47%,而根據國外投資機構分析,建行已成為國際上主要財務指標最好的大銀行之一。五大銀行中此項指標最差的農行也有1.11%。相比之下,花旗只有0.54%,匯豐為0.6%。這些數據好到讓人暈眩,是套現固守紅利的時候了。

2012年怎么樣?如果沒有大規模的貸款,如果貨幣發放不能維持在高位,那么,未來的可疑貸款將如高壓鍋的氣閥一樣,冒出可怕的咝咝響聲。

對巴菲特與高盛的道德批判是可笑的,比這更可笑的是為巴菲特、為高盛辯護,巴菲特與高盛本來就不是道德衛士,而是高明的交易者。有厚利可圖而不圖,才是對股東“犯罪”。

那么,淡馬錫呢?作為全球著名的主權投資基金,淡馬錫對中國金融股情有獨鐘。4月16日,淡馬錫確認,從高盛手中接下中國工商銀行價值23億美元的H股股份,對工行H股持股比例上升至5.3%。在從高盛手中“接貨”之前,淡馬錫已持有建設銀行9.06%的H股,持有中國銀行7.07%的H股。截至目前,淡馬錫對工行、建行和中行共計所持股總價值約達到230億美元,按照目前淡馬錫公布的最新年報數據計算,這部分投資占其全球金融類投資組合超過四成。

巨大的投資額表明,淡馬錫絕不僅僅是高盛的白騎士,而是戰略決策。一方面,淡馬錫將發展重心從遭受巨虧的歐美金融業轉向中國金融,成敗在此一舉。如果中國經濟上升,那么淡馬錫將在以中國為引擎的亞洲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如果中國經濟轉型失敗,那么,依附于中國經濟的所有股權投資、市場擴張都將鎩羽而歸。另一方面,淡馬錫控股近期又尋求通過配售出售所持中行和建行的股份,擬籌資至多25億美元。而此前淡馬錫入股建行、中行6年,獲利150億美元左右,已經攤薄了購買中國銀行業股的成本。他們已經享受到唐僧肉。

中國銀行業要上市,要擺脫困境,要靠國際大行投資,要靠國際投行定價,不得不成為唐僧肉。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不為成為唐僧肉辯護,正視自己的短板,而后堅定地聚集起內部改革之力,讓低價藍籌紅利真正為國民所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4月,高盛拋售工行H股,淡馬錫接盤,兩者都具有投資眼光,因為中國銀行業的股票讓兩家公司獲益匪淺。 高盛拋售的理由很簡單,是一筆劃算的交易。高盛以每股5.05港元的價格減持工行H股,較上周五工行H股收盤價格折價3.1%,共套現25億美元。這是高盛2009年以來第四次大規模拋售工行H股。高盛2006年斥資25.8億美元入股工行,2009年至2012年每年一次大規模減持,共計套現了77.5億美元。 認為高盛資本充足率不足拋售工行理由不充分。截至2012年3月31日,根據巴塞爾I協議其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4.7%,4月17日高盛集團宣布,第一財季的利潤同比下降23%,為21.1億美元,低于上年同期的27.4億美元,但每股利潤高于市場預期,從一年前的1.56美元增至3.92美元,這主要與一年前優先股息的派送有關。 巴菲特拋售中石油同樣如此,做了一筆劃算的買賣。從2002年開始,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每股1.65港元先后出資4.88億美元,購入中石油H股13%的股票成為其第三大股東。此后半年,中石油身價暴漲數倍。2007年7月中石油選擇從H股回歸A股市場。巴菲特連續多次拋售,在每股12港元時拋售完畢,巴菲特從中獲利35億美元后抽身,盈利7倍。 巴菲特以合適的價格買入——市凈率1倍,市盈率8倍,股息率6%。當時中國大型企業急欲獲得國際資金青睞,重化工業大發展亟須資金,而SARS導致港股處于歷史低谷。巴菲特在恰當的機會賣出,2007年中石油回歸A股與港股直通車計劃,國際油價已經上升一倍以上,港股大漲到23000點左右,而位于歐洲的對沖基金因為有毒的房地產金融衍生品開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 當然,中石油還可能上漲,工行也可能會略有上升,但巴菲特與高盛獲取的是低風險高收益。巴菲特賣出時市凈率約3.5倍,市盈率約17倍。這就夠了,不可靠的高風險收益講的不是技術而是運氣。 2011年是中國銀行業盈利大年,利潤到達歷史頂點,風險卻未顯現。高盛2006年購入工行股票的成本價約為每股1.2港元,而近期港股收市時工行報5.2港元,為高盛成本價的4.3倍。根據工商銀行發布的年報,按照國際會計準則,2011年實現凈利潤人民幣2082.65億元,同比增長26.1%,擬每10股派發現金股息2.03元。 中國銀行業主要財務指標好于國際各大金融機構。匯豐銀行2011年年報數據,全年營業收入約為5255億元人民幣,雖然高于五大銀行的數字,但凈利潤只有1196億元,只強于五大銀行中規模最小的交通銀行。以平均資產回報率為例,五大銀行都在1%以上,其中最強的建行能夠達到1.47%,而根據國外投資機構分析,建行已成為國際上主要財務指標最好的大銀行之一。五大銀行中此項指標最差的農行也有1.11%。相比之下,花旗只有0.54%,匯豐為0.6%。這些數據好到讓人暈眩,是套現固守紅利的時候了。 2012年怎么樣?如果沒有大規模的貸款,如果貨幣發放不能維持在高位,那么,未來的可疑貸款將如高壓鍋的氣閥一樣,冒出可怕的咝咝響聲。 對巴菲特與高盛的道德批判是可笑的,比這更可笑的是為巴菲特、為高盛辯護,巴菲特與高盛本來就不是道德衛士,而是高明的交易者。有厚利可圖而不圖,才是對股東“犯罪”。 那么,淡馬錫呢?作為全球著名的主權投資基金,淡馬錫對中國金融股情有獨鐘。4月16日,淡馬錫確認,從高盛手中接下中國工商銀行價值23億美元的H股股份,對工行H股持股比例上升至5.3%。在從高盛手中“接貨”之前,淡馬錫已持有建設銀行9.06%的H股,持有中國銀行7.07%的H股。截至目前,淡馬錫對工行、建行和中行共計所持股總價值約達到230億美元,按照目前淡馬錫公布的最新年報數據計算,這部分投資占其全球金融類投資組合超過四成。 巨大的投資額表明,淡馬錫絕不僅僅是高盛的白騎士,而是戰略決策。一方面,淡馬錫將發展重心從遭受巨虧的歐美金融業轉向中國金融,成敗在此一舉。如果中國經濟上升,那么淡馬錫將在以中國為引擎的亞洲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如果中國經濟轉型失敗,那么,依附于中國經濟的所有股權投資、市場擴張都將鎩羽而歸。另一方面,淡馬錫控股近期又尋求通過配售出售所持中行和建行的股份,擬籌資至多25億美元。而此前淡馬錫入股建行、中行6年,獲利150億美元左右,已經攤薄了購買中國銀行業股的成本。他們已經享受到唐僧肉。 中國銀行業要上市,要擺脫困境,要靠國際大行投資,要靠國際投行定價,不得不成為唐僧肉。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不為成為唐僧肉辯護,正視自己的短板,而后堅定地聚集起內部改革之力,讓低價藍籌紅利真正為國民所享。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4

0